5月7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镇红阳村丁山自然村发生山林火灾,村民江女士家百余棵林木被烧毁。截至6月22日,距火灾发生已过去一个多月,赔偿责任尚未厘清。记者调查发现,当地消防、林业、公安等部门对火灾调查权限的界定存在分歧,这是江女士与涉事方未能就赔偿方案达成一致的主要原因。
山林火灾致家庭经济受损
5月7日下午,滚滚浓烟突然笼罩红阳村丁山自然村。在外打零工的江女士像往常一样早出晚归,傍晚归家途中,隐约听见消防车的警笛声划破暮色,但丝毫没有料到,这场灾祸已悄然降临自家山林。
几天后,江女士从邻居口中得知噩耗。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林地时,眼前三四百平方米的葱郁林地已成焦土。自家百余棵茶叶树、40多棵松树及30多棵其他树木全被烧毁。
“我常年在外辛苦打工,家里就靠这片林子补贴家用,现在全毁了……”抚摸着残留的焦木,江女士声音哽咽。这场无情的大火,不仅焚毁了江女士丈夫生前亲手栽种的树木,也带走了这个家庭重要的精神寄托。
火灾发生后,周边村民初步判断,火势疑似源于同村村民焚烧秸秆。
5月14日,江女士的女儿小李报警求助,期待警方查明真相。然而,当地派出所以“缺乏责任认定书”为由暂缓立案。
此时涉事村民已前往马鞍山市区,直到5月18日傍晚,该村民的儿媳主动上门致歉,并让江女士统计受灾情况,表示愿意赔偿。
但几日后涉事村民返乡,却否认焚烧秸秆与火灾的关联,赔偿协商陷入停滞。
调解僵局:责任与赔偿金额分歧难弥
为讨回公道,小李多方奔走反映情况。但多个部门间的职责衔接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导致事件始终未进入规范处理流程。“我跑了村里、镇里、消防、林业部门,还有派出所,各部门对职责范围的理解存在差异,沟通协调不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小李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虽明令禁止烧秸秆,但红阳村在日常监管中存在疏漏。“村里未能及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巡查劝阻,在后续协调中也未能有效平衡双方诉求,导致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小李质疑。
面对质疑,红阳村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村里已积极介入协调,但因双方对赔偿金额和责任认定存在较大分歧,调解工作推进困难。博望镇综治办负责人称,6月7日小李上门反映后才知晓此事,随后虽积极协调,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处理进度不及预期。
争议焦点:6000元款项性质成矛盾核心
在镇、村两级推动下,涉事村民之子同意支付6000元“慈善救济款”,强调“绝非赔偿”。其解释父亲焚烧秸秆后已灭火,火灾与其无关,前期道歉是为避免邻里矛盾。6月17日,村委会工作人员以“山火烧毁茶叶树及松树补偿费”名义将款项交付江女士,要求签字按手印。
这一处理引发新争议。小李指出母亲不识字,村委会未详细说明款项性质,存在沟通不到位之处。
更棘手的是,消防部门称“山林火灾超出管辖范围”,林业部门表示仅能评估损失无法认定责任,导致公安部门立案缺乏关键依据。
博望区消防救援局和博望区林业发展中心两家单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明确表示难以介入相关责任认定环节。
截至发稿,江女士一家仍在等待公正的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部门间职责衔接的不畅,使得受害者权益难以及时得到保障。这不仅折射出基层治理在协同机制、责任划分上的提升空间,也引发公众对公共服务效能的思考。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优化部门协作、完善责任闭环,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记者 涂慧民)
(来源:马上新闻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