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纵横交错的电网版图上,有一群身着蓝马甲的“隐形守护者”。他们不是施工者,却要精通每一道工序;不直接操作设备,却要对每个螺丝负责;不生产电,却守护着整座城市的“光明动脉”。近日,江苏兴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工程监理部南京项目部获评全国4A级质量信得过班组,成为本届唯一获此殊荣的监理团队。记者走进兴力工程公司南京项目部,看这支“监理铁军”如何用匠心铸就质量丰碑,用创新擦亮监理名片。
深蓝身影:
质量防线上“行走的标尺”
头戴亮蓝色安全帽、身穿深蓝色马甲,手持卷尺、检测仪、规范手册——“三件套”是他们的标志。在南京的电缆隧道深处、在百米铁塔之侧、在盾构掘进的轰鸣声中,这群“蓝马甲”如同电网建设的“隐形守护者”,用脚步丈量工程质量,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
“从望江到莫愁,是苏北绿电入宁‘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战酷暑、斗严寒,守护质量安全的500多个日夜。”南京项目部负责人袁小军感慨道,而背后,是10名监理人员每天至少上下6次、107级台阶的坚持,是工程监理管控平台中3893条现场履职视频、490条取样记录的严谨,更是“零缺陷、零隐患、按时投运”的承诺。
今年10月,全国第47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暨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传来捷报:兴力工程公司南京项目部获评4A级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宁兴QC小组课题《提高变电站填充墙拉结筋一次验收合格率》荣获二等奖。这是该公司首次跻身国家级质量管理奖项,也是大会唯一获奖的监理团队。
南京项目部文化墙上,张贴着“践行‘匠心筑电’服务,淬炼‘臻于至善’班组”的标语。荣誉不是挂上墙的,而是在现场一笔笔“写”出来的。荣誉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极致管控”的实践。在溧水的一处配网项目中,监理团队刚到现场,便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施工单位专责监护人以“影响进度”为由,试图阻挠监理进入现场正常检查。监理人员没有争辩,也没有退让。执法记录仪开启,履职从“我看见”变成了“有证据”。全过程视频、规范依据、履职记录一条条摆上桌面——事实比情绪更有力量。最终,施工单位向监理项目部公开致歉。“我们不是来‘找茬’的,我们是来守护质量的。”袁小军说,“监理的底气,来自对规范的坚守,更来自技术的硬核。”
这支60多人的班组,平均年龄36岁,却拥有42名注册监理工程师、7名一级建造师、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他们中有深耕行业三十余年的老师傅,也有刚毕业就投身电网建设的年轻人,但在质量面前,人人都是“铁面包公”。
在南京望江—莫愁22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中,班组聚焦噪音扰民问题,主动优化施工方案。结合地铁九号线工期节点,邀请专家共同研判,精准调整咬合桩施工工序。将无法消除噪音的工序集中在白天进行,夜间仅安排定位放线、机械移位、钢筋安装等低噪作业。对土方外运、混凝土浇筑等不可避免的施工环节,项目部负责人提前电话告知周边业委会作业时间,以精细化管控还居民宁静休憩环境。
数字赋能:
从“人盯人”到“云监理”的智慧跃迁
2020年底,南京项目部利用工程监理部自主研发的“工程监理管控平台”正式上线。这不是简单的电子台账,而是一场监理业务的数字化革命。
平台集成移动端、PC端与智慧终端,打通公司、项目部、施工现场三级数据流。监理人员手持终端实时上传履职记录,音视频记录仪全程记录履职画面,AI算法识别典型违章,无人机验收高空线路……“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过去人跑断腿,现在云上闭环。”袁小军说。
在望江—莫愁220千伏线路工程中,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工程盾构段穿越住宅密集区,最小水平间距仅11.5米,下穿、侧穿、上穿多条重要管线、桥梁、地铁,施工风险极高。该公司工程监理部、南京地区项目部、望莫线监理项目部共同作出详细的策划和部署,建立10人监理团队,并细分出土建专业监理小组、盾构专业监理小组和电缆电气专业监理小组,通过平台实时监控盾构掘进参数、管片安装质量、沉降数据,实现“毫米级”精准管控。17项风险施工、118天连续24小时作业,全程可追溯、风险可预警、问题闭环整改。
更令人称道的是南京项目部首创“取样—送样—封样”三步骤闭环管理。袁小军介绍:“我们为原材料建立专属‘身份证’,每次取样、送样、封样均拍照存档、专人跟踪台账,杜绝原材料调包、以假乱真。”近三年,项目部见证取样次数最多的项目达493次,所有材料复试合格率达100%。
数字化不仅提升效率,更重塑监理履职模式。2022年,项目部为一线全员配备执法记录仪,连接总部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现场”双重监督。反违章工作质效比从0.83提升至0.92,高频违章行为显著减少。
平台还开发升级了“FR智慧驾驶舱”,将分散的工程信息、监理履职记录整合成“数据枢纽”。监理业务流程运转时间缩短近50%,管理人员需求减少40%。“以前要跑多个工地才能掌握的情况,现在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查看。”袁小军说,“数字化让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环节的质量把控上。”
匠心传承:
从“监理管过程”到“大监理格局”
“业主管格局,监理管过程”——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南京项目部践行“大监理”服务理念的行动指南。
在望莫线项目中,监理团队主动延伸服务边界:联合设计单位优化管廊路径,协调交通部门制定分流方案,甚至深入社区开展用电安全宣传。面对夜间施工噪音投诉,党员服务队挨家走访,自主研发隔音设备将噪音控制在50分贝以下,最终实现“投诉清零”。
“监理不是‘监工’,而是全过程顾问。”袁小军说。从设计评审、造价控制到多标段协调、工艺优化,项目部将服务触角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深度介入项目源头。班组深度参与53项工程的设计审查,基于丰富的现场经验,提出优化意见高达1235条。
技术创新的基因也深植于团队血脉。南京项目部成立“宁兴”“群力”“塔宝”“兴电”等QC小组,聚焦现场难题开展攻关。研制废弃土资源化利用的流态固化土课题,将工程废弃土转化为高强度回填材料,利用率提升65.6%,首次应用节约项目成本近10万元,获中国电力建设质量协会特等成果奖。截至目前,班组累计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QC成果14项。
人才是匠心的根基。南京项目部构建“管理层—技术骨干—新员工”三级培养体系,推行“师带徒”“项目育人”机制。62人的团队中,中高级职称37人,持证执业资格42人,形成“专业精、创新强、执行稳”的人才梯队。
每年组织的两次大型培训,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匠心传承。“针对首次接触的盾构工程,我们事前谋划、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管控要点,编制成课件在次年初进行全员培训。”袁小军介绍。这种“实践—总结—传授”的循环,让团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在团队建设上,南京项目部同样用心。每年组织团建活动,通过专业心理学机构开展拓展训练;安全生产月组织CPR+AED培训,全员获救护证书;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员工在劳逸结合中释放压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袁小军说。
蓝马甲的力量,是质量的重量。从青龙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望江—莫愁220千伏线路,从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到全国4A级质量信得过班组,南京项目部用13年时光诠释了“匠心筑电,臻于至善”的深刻内涵。
他们不仅是电网建设的“质量守门员”,更是行业进步的“创新引擎”。在数字化浪潮中率先转型,在绿色施工中突破技术瓶颈,在服务升级中重塑监理价值——这群“蓝马甲”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电力工程监理的现代化答卷。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通讯员 陈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