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逆生长”,“老戏”正年轻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好戏正酣,今年首次将经典复排剧目纳入会演板块,扬剧《袁樵摆渡》、锡剧《攀弓带》、京剧《诗文会》、京剧《乌龙院》、黄梅戏《真假新郎》、通剧《陈英卖水》、锡剧《孟丽君》7部老戏轮番上演,这些历经时光淬炼的经典剧目,在继承剧种基因与流派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意趣,既让老戏迷寻得“熟悉的味道”,更让新观众领略经典的魅力,在舞台上实现了“逆生长”。
“驾彩云,下九霄,飘飘低降……”10月10日14:30,优美柔和的“银纽丝”唱腔在泰州梅兰芳大剧院响起,扬州江都区扬剧团复排的扬剧《袁樵摆渡》,以一段浪漫的仙凡之恋折服了观众。演至动情处,台下戏迷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赞叹声不绝:“剧情好、场景美、有韵味!”“还是乡音最好听。”
扬剧在苏中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袁樵摆渡》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上世纪20年代,江都香火戏老艺人周荣根创作幕表戏《袁樵摆渡》;上世纪70年代,扬剧名家蒋剑峰、华素琴将其发展为独幕戏;如今,华素琴的关门弟子李霞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对这部戏进行了全新演绎。
复排《袁樵摆渡》并未“大拆大建”,但在细节处暗藏巧思。舞美融入江都邵伯甘棠树、邵伯驿、大马头、斗野亭等地域元素,唱腔中则糅合了邵伯秧歌号子,乡音乡韵,亲切感人。江都区扬剧团团长、剧中饰演袁樵的杨勇,与饰演张三姐的李霞戏里戏外都是夫妻,这份默契为演出增添了别样的情感张力。每当掌声响起,杨勇的心中就涌起一阵感动:“经典若不被复排,就像金子被埋没。我们所做的事情,意义非凡。”
戏曲传承,关键在人。台上年轻人演,台下年轻人看,老戏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常州锡剧院创排的锡剧《攀弓带》,以“青春版”的全新姿态亮相,让朱彦秋、姜达、陆新宇、曹诗韵等一群20多岁的新生代演员站到了舞台中央。看完演出后,淮剧表演艺术家裔小萍十分动容,“孩子们演得太好了!青春版剧情更紧凑,演员表演真挚动人,完全‘拉’住了观众的情绪。”
“《攀弓带》是常州锡剧院的‘骨子老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导演王胜标说,这次让年轻人挑大梁,是为了“以戏带功”——既让老戏有新模样,又使年轻演员练了本事。
以往总被贴上“老年艺术”标签的戏曲,如今观众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南京市京剧团的《乌龙院》10月12日在盱眙大剧院演出时,4位“90后”“95后”年轻演员通过精准的台词节奏和肢体配合,将阎惜姣的嗔怨与算计、宋江的隐忍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团长王珏惊喜地发现,台下观众多了许多年轻面孔。
“这出戏特别考验基本功。”王珏透露,剧团原本只会“活捉三郎”最后一折,但为了完整传承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这部代表剧目,年轻演员们跟着上海京剧院的老师一折一折学完了全本。“虽然这些年轻演员的舞台经验尚浅,但他们表演有活力,情感有张力,在一次次排练中不断精进,对复杂情感的把握也越发到位。”在他看来,复排经典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要把老先生的精华完整接过来,在演出中把年轻人的功力“逼”出来。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传统剧目的复排与上演和新创剧目同样重要。“经典剧目代表着各个剧种在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积累’,复排则是遗产抢救与保护、人才有效培养、观众的吸引与引导、良好戏曲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好方式。”
大幕开合间,古老戏曲悄然间完成了当代转化。当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当新观众为老剧目欢呼,人们看到:经典的DNA,永远跳动。戏曲的生命,永远年轻。
(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