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观察|千年微笑·永恒
2025-07-31 22: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程伟  
1
听新闻


千年微笑·永恒

  7月,我赴甘肃兰州参加“太湖风·书法三十家作品展”开幕式,第二天便踏上了前往天水的路,访汉碑寻古意,谒伏羲溯文明,赏石窟悟匠心……

  站在马家塬车舆博物馆的展厅里,那些黄金猛虎饰片、绿松石镶嵌的轮毂构件,在幽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它们曾是战国西戎贵族权力与奢华的流动宣言,是身份最直白的物质注脚。两千余年后的今天,这些金玉交辉的器物静卧于展柜,其主人早已灰飞烟灭,连整个西戎族群也已消散在历史的烟尘里。物质的奢华如此“坚硬”,却终究未能支撑起一个文明的永恒延续。这些器物承载着一种执念——对物质不朽的虚妄追求,如同古人用金石镌刻功绩以对抗时间,最终却被时间证明其脆弱。

  在天水张家川河峪村的山崖间,我摩挲着《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的残迹。曾经清晰的碑文被千年的风霜啃噬得漫漶不清,字迹模糊如雾中残影。汉阳太守刘福其人、其政绩、其渴望留名青史的执着,终究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显得渺小而仓促。岩石尚且如此脆弱,人的功业与声名,如何能逃过时间的消磨?这方风化殆尽的石刻,成为物质不朽之梦的又一重反讽,无声诉说着一切有形之物终将归于尘土的自然铁律。

  当我步入天水伏羲庙的庭院,37株古柏以其盘虬的姿态与沉郁的绿荫,瞬间将人裹入另一种时间的维度。这些树龄跨越六百年至千年的生命,其存在本身便是对“生生之谓易”这一东方哲学最直观的诠释。它们曾是六十四株,暗合相传伏羲所创的六十四卦,象征着宇宙运行、万物生化的无穷玄机。庙宇可毁而复建,祭祀可断而再续,但古树以沉默而坚韧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地增刻着年轮,无声昭示着一种更本质的永恒——宇宙生命的循环法则与内在的“道”。物质的消逝并不等同于精神的湮灭,古树的生生不息,正是对“道”之永恒最雄辩的见证。

  麦积山第133窟的北魏小沙弥塑像,以其不足一米的高度,释放出穿越千年的精神能量。那塑像上被冠以“东方微笑”的孩童般纯净笑意,眉梢弯弯,唇角轻扬,仿佛蕴含着对世界最本真的信任与喜悦。它毫不费力地穿透了北魏王朝的烽烟、朝代更迭的喧嚣,直抵每一个与之相遇者的心灵深处。

  这微笑绝非简单技艺的产物,它代表着中国文明一次深刻的转向与升华。早期佛像庄严肃穆,神性凛然,令人敬畏却难免疏离。小沙弥的微笑,则柔和地消解了神圣与世俗的壁垒,将玄奥的佛性悄然融入可感可知的人性温度之中。“佛”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他有了人间的气息与表情。这抹笑意,是佛陀悲悯世人的自然流露,更是修行者超脱尘世烦恼后心灵自在圆融的外显。如同暗夜中的微光,温暖了无数寻求慰藉的灵魂。其永恒魅力,正源于它是对人类共通情感与精神高度的极致凝练与表达。

  回望马家塬的金玉车舆、河峪风化的汉代功名石刻、伏羲庙苍劲的古柏,再到麦积山这永恒的微笑,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浮现眼前:对物质不朽的迷恋终将被时间证伪,对功名永存的渴望也难逃自然的磨蚀。而伏羲庙古柏所昭示的生命流转、宇宙运行之“道”,以及小沙弥微笑所凝结的人性光辉与超越性精神,才真正构成了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的坚韧内核。前者是华夏民族对宇宙根本秩序的深刻洞察与顺应,后者则是对个体心灵深度与精神高度的不懈探索与礼赞。它们共同指向一种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永恒价值。

  天水博物馆内邵力子先生捐赠的碑拓、南郭寺出土的《老杜秦州杂诗碑》,这些承载文字与记忆的载体,其物质形态本身亦脆弱易损。它们之所以珍贵,非因其纸张或石材的坚固,而在于其承载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邵力子保存文化火种的热忱。这些精神的光华,才是穿透时间尘埃的真正力量。

  当下,我们需要重拾伏羲庙古柏所象征的敬畏——对宇宙之“道”、对生命之源的敬畏;需要珍视如麦积山“东方微笑”所蕴含的深度——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精神高度的不懈追求。唯有在灵魂深处为这种敬畏与深度留一方沃土,我们的文化之河才能在时间的冲刷下,既深且长地奔涌向前。

  麦积山巅,烟岚轻笼万千佛龛。那尊小沙弥的微笑,依旧清澈如初,悬于时空的深处。这微笑是无声的箴言:真正的文明存续,其力量从不系于金玉的坚固、碑石的永存,而在于精神的深度扎根与人性光辉的永恒闪耀。在器物速朽的宿命面前,唯有守护住这精神的根系与微光,我们才能拥有对抗时间风化的真正铠甲,才能在文明的星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不被磨灭的印记。 

(程伟)

标签:微笑;沙弥;文明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