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光影扮“戏妆”,互动“镜”界绽梅韵
“馆校企”携手斩获江苏省首届“非遗创新设计赛”奖项
江南时报讯 以数字技术之“妆”,扮传统艺术之“镜”。近日,江苏省首届“非遗创新设计赛”评选结果揭晓,“妆镜——梅兰芳手势艺术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斩获“数·非遗”类二等奖。据悉,该项目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联合梅兰芳纪念馆、北京元白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实施,“馆校企”携手以智美光影融合技术创新,在恭王府博物馆内展现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通过数字化展示、观众交互体验等还原中华国粹之美。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不断继承传统、熔炼创新,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文创设计方向副教授,项目策划人吴映月表示,历史上留存的梅兰芳先生的动态影像资料并不多,这与其艺术地位极不相称。“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整记录与呈现留下了缺憾,需要我们后人去弥补和呈现,这也是我们策划本次项目的重要原因。”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手势,是中国传统戏曲“五法”(手、眼、身、法、步)的第一环,而梅兰芳先生创制的五十三式兰花指里蕴藏着“美学密码”。在承袭前辈艺人手势表演的基础上,梅兰芳先生从昆曲、绘画、龙门石窟、自然万物等处汲取营养,对旦角手势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创造出丰富精美的各类戏曲表演手势。护蕊、滴露、含苞、映水……一指一尖总关情,观众们从这双“手”里即可感受到中国戏曲的程式之韵、灵动之美。
创作团队合影
吴映月向记者介绍,“妆镜”正是以梅兰芳先生的手势为灵感,以“妆”和“镜”为媒介,融合舞台翻转、雷达互动和定位技术,以数字赋能戏韵流芳。“在我们的作品中,以穆桂英等角色的灵动身段演绎戏曲人物形象和舞台动势;以镜中梅先生手势与水墨兰花意象的场域转换,生动呈现其手势的内涵和魅力。让观众通过剪影互动沉浸式体验虞姬、杨玉环、韩玉娘、嫦娥、穆桂英等梅派京剧舞台角色之美,感受戏曲手势与身段魅力。”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妆镜”落地于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展出面积共16平方米,分为“我非我”“谁像谁”“花非花”“我是谁”“穆桂英”五幕。从梅兰芳先生不同时期的数字剪影到水墨挥洒的芝兰玉树,从马踏飞川的穆桂英到梳妆台前的对镜凝望,观众在虚实相生间感受梅兰芳先生的匠心、一代又一代戏曲人的坚守。“我们在这方有限的天地里,以‘镜匣’为载体,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实现空间的虚实变换,联动京剧演员妆前妆后、台上台下的变化,引发观众无限思考。”吴映月表示,团队还特别策划了让观众坐在镜子前看“我”的环节,既能作为演员思考角色的喜怒哀乐,也能作为角色审视演员的心境情态,身临其境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
“妆镜”装置的原型,源于梅兰芳先生化妆时使用的桌椅与妆镜的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瓜拱”“坐斗”等形成拼插结构。整体选用亚克力材质,在高度透明的同时营造出纯粹、通透的视觉感官——当光线在此反射、折射,仿佛产生多维穿梭时空,既呼应了“妆镜”主题,也体现着梅兰芳先生简约雅致的艺术审美、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我们共设置两大项目交互内容,第一个是观众定位触发画面动画,场景中设有两个感应雷达、形成了九个交互点,通过雷达捕捉技术,获取观众在空间中的定位信息,并且结合投影机即时投放形成交互动作;第二个是观众在空间中行走的粒子跟随效果,通过感应雷达判断观众的位置信息,并在其脚下生成实时粒子动画。”吴映月介绍。
据悉,“妆镜——梅兰芳手势艺术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是南京艺术学院结合数字创新技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经典IP,也是该校数智科创中心及省高校哲社科实验室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的代表性项目。吴映月介绍,下阶段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计划继续联合梅兰芳纪念馆、北京元白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人工智能+数智光影:梅兰芳艺术数字化呈现实验项目”,实现数字人文经济赋能与数字文旅技术开发。“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梅派戏曲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数智创新的平衡发展,激发新一代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浓厚兴趣,使其在数字时代加强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