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器背后,澎湃着文化“大流量”
□ 杨爽
在短视频的热潮中,李子柒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阔别三年,当她带着新的作品回归,那熟悉又充满魅力的画面再次点燃了网络。当今,“网红现象”遍地开花,李子柒之所以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以勾勒诗意栖居的“田园牧歌”图景引发众人神往,更因她用每一帧细节定格的中国传统文化唤起网友共鸣。
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从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展示到古朴美食的还原制作,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每一个镜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雕漆衣柜、“爆改”柴房、蜀锦绒花,从成品在眼前闪耀的那一刻起,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技艺和生活方式也重新焕发生机。
漆器,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奢侈品”。为了完成雕漆隐花工艺,李子柒从采漆、晒漆、制胎、髹饰等环节将一道道工序完整展现;为了让非遗绒花绽放于蜀锦之上,她采桑养蚕,直至抽丝剥茧,锦上添花。用镜头展示传统文化的人有很多,但以一帧一幕溯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却很少。这一点,李子柒做到了。她对细节表现出的执着与追求,全部凝结于她视频的每一秒。有网友表示,看李子柒的视频仿佛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观世界,更像置身于非遗传承的现场。
在短视频如日中天的这些年,无数人渴望用短、平、快的素材堆砌成名的“黄金路”。模仿、复制,就是很难超越,李子柒可谓“全网无代餐”。深究其因,笔者认为是他们付出的时间不够,弘扬传统文化的细节太少。
三年的沉淀没有让李子柒的创作灵感枯竭,反而在新视频中展现出更成熟的叙事能力和画面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新维度。在停更的1200多天里,她四处耕耘文化非遗,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学成归来的李子柒,身上多了些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定底气。尽管视频赛道变得更短、更快,她依旧娓娓道来,不慌不忙。熟悉李子柒的网友都知道,她的创作以“月”为单位,然而观众愿意等,因为觉得“值”。即便每期视频接近15分钟,但网友依旧沉浸其中,甚至觉得看不过瘾。细节制胜,内容为王。如果不是耐心地打磨,李子柒怎会有从容不迫的勇气,做深、做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众多网友心目中的“白月光”,李子柒亦是外媒眼中“神秘的东方力量”,外网有一条相关评论获得了超2万点赞——“在全世界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回来了。”这是对她个人才华和魅力的肯定,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产生强大影响力的有力见证。独具匠心的李子柒,用细节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