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笔作诗。这位从苎萝山下走出来的浣纱女,如何在烽火燎原中背负起家国大义?11月2日至3日,舞剧《西施》登陆江苏大剧院,在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里,以舞者们轻盈的舞步唤醒沉睡于岁月长河中的记忆,让西施的倩影重新绽放。
据了解,自2023年6月起,舞剧《西施》自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扬帆起航,在国内杭州、上海、长沙、武汉、广州、珠海、深圳等18个城市巡演40余场,还受邀前往韩国多场艺术节演出并斩获最佳剧目奖。“在巡演中,舞剧《西施》将西施的沉鱼之姿,映照在世界的山海之中。上万名观众走进剧院,走进西施的传奇故事中。”江苏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
“舞剧《西施》从年轻人的角度,完成了对经典IP的全新解读,很有新意,也很有想法。”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示。为推广西施文化,杨丽萍受聘为舞剧《西施》艺术总指导。中国著名作家、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十一届主席冯双白担任该剧的文学顾问,现任辽宁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歌舞团首席王韬瑞成为该剧的总编导。
舞剧《西施》由阳东霖和贾雷分别担任服装和造型的设计制作,他们曾担任过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此次两人在舞剧《西施》中再度联手,希望打造一个游走于时尚与古典间的“新国风”概念。舞剧《西施》的服装制式是根据春秋时期古越服饰特色进行意象化提炼的,服饰用色更是选自中国传统颜色,比如“响屐舞”中浓烈的胭脂和朱红色、郑旦身上的石青色,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国画颜色。
在舞蹈语汇方面,《西施》有许多深得中国古典舞精髓的精彩舞段,比如西施的“响屐舞”、教习嬷嬷的独舞、越国士兵的船拳舞等都各有亮点,向观众鲜明地展现了剧中的人物性格,观众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例如剧中代表舞段“响屐舞”由西施首创,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踢踏舞”。西施与众宫女穿着木屐,裙系小铃,在木板舞台上翩翩起舞,优雅古典的音乐与舞姿,充满艺术感染力。该段舞蹈视频已在各大平台火爆出圈,收获十余万“西施粉”,引发社会热议。
在舞剧《西施》中,观众还看到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痕迹。江苏大剧院工作人员表示,剧中教习嬷嬷的独舞将弹跳与武功技巧相结合,刚柔并济。越国士兵船拳舞的灵感,则来自江南的非遗项目船拳。“过去渔民在船头练拳,不同于陆地习武,既要顾及狭小有限的空间,又要适应风浪颠簸的环境,所以形成了动作紧凑、躲闪灵活等特点。”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西施的美丽、智慧和担当,已经从传说凝结成了一种精神与文化,也在西施的故乡诸暨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的情怀。舞剧《西施》出品人、总制作人谢琼表示:“西施是中国人文的金字招牌,西施是一种女性力量,是我们女性的榜样。因为这部作品,让我感悟到了西施心怀天下的大气情怀,这是一场探索女性成长与蜕变的绽放之旅。”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