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之花盛开在江海大地
2024-08-07 21:2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1
听新闻


让文艺之花盛开在江海大地

  “一、二、三,音乐起……”八月盛夏,在南通市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的公共活动室内,飘扬出一阵动人的旋律。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的成员们身着精美的演出服,手持纸扇,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舞蹈。“我们艺术团成员平均年龄57岁左右,很多人以前从未登上过舞台,现在上台都能唱得有板有眼。”团长龚香娟自豪地告诉记者。

  2014年12月,在听取了“歌友”们的建议后,热爱歌舞艺术的龚香娟带头组建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2018年10月正式入驻解放西路社区。“一开始,我们团里的设备比较简陋,成员大多是本地业余爱好者。但是大家热情高涨,花了大量时间用心编排节目。几次表演下来,观众们的反响很不错。”龚香娟表示,这也让大伙下定决心,要高标准、高质量办好艺术团。为此,龚香娟还自掏腰包置办了音响设备、演出道具。平日里,她在团队里既当团长,又当编导,还当普通演员,带领团员们不断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小戏,让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明白事理。

  鼓声铿锵激越,绸缎上下飞扬。2020年7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在南通西站表演气势磅礴的大型歌舞,为大桥通车“造势”。

  “我们结合海门地区特色,以歌舞、小品、戏曲、海门山歌等群众喜欢的形式,自编自导了不少贴近生活的节目。”龚香娟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节目单,上面满满当当记录着原创舞蹈《中国目标》、旗袍走秀《祖国吉祥》、音乐快板《高举红旗砥砺行》等上百个节目,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曾经历反复推敲打磨,凝聚着团员们的心血。

  “民法典,民法典。法典命名第一部,编纂立法开先河……”情景小戏《民法典是法宝》的精彩片段,不仅以创新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更丰富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持续助力法治文艺下乡巡演,把“法言法语”转化为“乡言乡话”,让法治之声传遍田间地头。

  经过几年发展,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的足迹遍布全区各地,举办了近500场演出,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被海门区文广旅局评定为“五星级群众文艺表演团队”;2020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百千万工程优秀艺术团队”。

  在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四处演出期间,龚香娟还结识了不少戏曲票友,她利用微信群打造了“海门区老龄协会戏曲团公益课堂”,龚香娟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定期举行线上线下及戏曲教唱公开课,从教学最基础的咬字发音、声腔位置、气息运用,到教唱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以及海门山歌选段,带领上百名戏迷学唱红色经典戏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外,为圆社区老年戏迷朋友们的舞台梦,龚香娟在戏曲微信课堂基础上,带领戏迷骨干创立“夕阳红戏曲团”团队。目前“草根戏迷”已达138人,自编自演的舞蹈、越剧、山歌等10余个种类节目在“复兴红大舞台”上轮番上演30余场次,让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彩的文化盛宴。

  “我们艺术团并不靠演出赚钱,平时有很多演出我们都是义务表演的。”龚香娟表示。如今,海门区百合法治艺术团不断走进社区、农村,每年为大家带来近70场公益演出。

  “闺女,你一定要常来啊!”一次,龚香娟在敬老院为老人们独唱了一曲黄梅戏。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全程跟着一起哼唱,等龚香娟下台后,老太太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握住她的手,这让龚香娟很受触动。“有这样热爱戏曲的观众支持,我们艺术团会继续努力,不断编排更多优秀作品,让文艺之花灿烂地盛开在海门大地上。”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标签:海门;艺术团;百合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