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志愿者汪为船用心做好“大家的事”
甘心做“船”,将居民渡向幸福彼岸
南京西善桥街道古遗井社区是村居合一的涉农社区,辖区流动人口、老年人众多。在收集、解决居民诉求与难题,及时向社区传达百姓意见建议方面,网格志愿者作用极为关键。汪为船便是其中重要力量之一。二十多年如一日,汪为船甘心做“船”,将居民从困难的此岸渡向幸福的彼岸。
“有事就找汪为船”
汪为船与老伴儿张秀兰都是社区网格志愿者。汪为船说,妻子是建宁一村居民组长,每日走访、忙碌于全村各家各户,而他是妻子最坚定的协助者。多年来,夫妻二人在上门收集信息、慰问居民、疏解矛盾等过程中,对建宁一村400多名居民的情况烂熟于心。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汪为船的电话号码。”古遗井社区工作人员陆祥告诉记者,村里有独居老人身体不舒服,第一反应是给汪为船打电话。当辖区有新人入住,四处打听了解当地福利政策时,邻居都指引他去“问问汪为船”。
今年暑期,村里一对邻居因为老楼空调安装问题陷入纠纷。派出所多次上门劝解后,纷争暂时平息,但空调噪音、排水等问题,却持续加深着两家人的不和。无奈之下,居民找来汪为船。汪为船在分别安抚两家人情绪的同时,还带来了专业施工人员,想办法将空调安装户的排水管接到地下,解决了利益受损方的困扰,让双方放下了积怨。
矛盾调解并非易事,汪为船却有秘诀。他说,切实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是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对症下药”。有的人直爽,有的人含蓄,对不同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面对误解,坚定做好“大家的事”
作为网格志愿者,汪为船担当着社区“代言人”角色。老房拆迁,不少居民有抵触情绪,汪为船逐户上门了解意见并耐心劝导;社区文明城市创建,汪为船紧盯辖区电动车“飞线”充电现象,及时劝阻居民的危险行为;疫情期间,汪为船坚守在“应检尽检”第一线,为需要健康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助力社区治理,难免引起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人群中有质疑的声音:“汪为船这样为社区‘卖命’,是不是拿了社区不少好处?”对于这样的议论,汪为船没有放在心上,他坚信,以行动说话,大家终会理解的。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是汪为船的有力回应。2016年夏天南京遭遇特大暴雨,因为地势低、房屋矮、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建宁一村瞬间陷入一片汪洋。当天夜里,汪为船夫妇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下水”,挨家挨户拍门叫醒熟睡的居民,紧急疏散人员。那夜的情景,汪为船至今历历在目:雨伞无法撑住,水位最深处及腰,有位瘫痪的老人困在家中,汪为船与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协力将其背了出来……
志愿服务总要承受一些误解。“我不会去想太多,只是告诉自己,要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汪为船说。
社区垃圾分类的义务宣传员
垃圾分类推行之初,社区居民有些抵触,觉得“实在麻烦”。汪为船深知网格志愿者责任之重,在社区垃圾分类要求下达后,便跟儿子一起在网络上学起了垃圾分类知识。
“吃剩的东西要扔了就算是厨余垃圾,但大骨头不能算作厨余垃圾,像灯泡、日光灯管都是有害垃圾……”讲起垃圾分类经验,汪为船兴奋地像在分享一门趣味无穷的学问。他说,掌握分类知识后,他还经常喜欢“考一考”孙子。
学有所成的汪为船成了社区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员和积极践行者。陆祥说,社区许多垃圾分类站点的工作人员都是汪为船的“学生”,汪为船更是每天站在分类垃圾箱旁,一遍又一遍指导居民。为避免“说教”容易引起的反感,汪为船远远看到居民过来送垃圾,就会主动上前一步帮忙接过来,一一帮着分拣完再扔进垃圾桶。他的举动,既增进了邻里感情,也唤起了居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意识。
二十多年不计回报、用心用情服务,汪为船为居民与社区搭起了沟通、信任之桥。陆祥说,建宁一村的日渐焕新,离不开汪为船默默付出的身影。
如今,年近70岁的汪为船仍然执着于志愿服务。每天早晨,他便在辖区内四处奔走,发现问题及时向社区反映,随时帮助居民解决各类需求。他常说:“大家的事跟我自己的事同样重要。”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