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华楹联“出圈” 听专家热议“题对额”
2022-06-08 21: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高考作文中华楹联“出圈”

听专家热议“题对额”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刚刚结束的2022年高考语文科目中,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引起了江苏楹联专家的关注和热议。

《红楼梦》中暗含的楹联之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联、匾额等字样出现在高考卷作文的素材中,令人感到振奋,这体现出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魏艳鸣表示。

  她向江南时报记者介绍,“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对”,指的是对子,又叫对联,雅称“楹联”,是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规则为要求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习俗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额”,指匾额,挂在门或墙的上部的题字的横牌,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在古代建筑中,对联和匾额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讲的是给匾额题名,考验的是治学方法与学养才情,追求的是情境交融、至善至美的艺术效果。泰州楹联研究会会长曹茂良认为,仅从匾额楹联艺术角度说,试题便让人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恒久生命力。匾额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遣词用字不多,却凝练精切、意蕴丰富,有画龙点睛之效。遍观山水庭园间的亭台楼榭,有题则文,无题则野,野而无文则其行不远。

  在他看来,匾额楹联相关题材入选全国高考作文,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艺术,同时也更加重视楹联艺术的普及与创作,让匾额楹联艺术为城市、乡村、企业、校园文化添彩标韵、丰神铸魂。

楹联进入高考作文,

折射出中国的文化自信

  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驻会名誉副会长、南京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十分欣喜。“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作者借贾政之口道出诗、联形式对于造园艺术的重要性。“我想作文出卷者也是从这里得到启示而生发这个考试题目。”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作文材料把有关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传统文化精髓“诗、联”形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让我想到高考作文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在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高树军的眼中,《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学生通过对《红楼梦》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匾额与对联也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化瑰宝。

楹联之外,考题还有何启发?

  从楹联放眼至一部《红楼梦》,出卷人选取《红楼梦》中这则小故事,有何意图?

  记者联系到了太仓市实验中学楹联专职教师、全国优秀楹联教师高健。“作文材料以题对额为基础,主要以考查遣词炼句为切入点,意在让学生了解古典名著,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他告诉记者,宝玉所撰对联主要有以下几副:沁芳亭——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有凤来仪——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稻香村——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蘅芷清芬——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高健曾以这四副联为背景,开设过《意境清雅品红楼》展示课。他认为,传播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唯以课堂为阵地,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最大化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学生优良品行,提升学生文化内涵,是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高考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这道题启发我们要探讨研究《红楼梦》,让我们生活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向着有益的方向前行。”扬州仪征楹联学会会长高扬曾是一名高级教师。在高扬看来,《红楼梦》是一个“红楼梦工厂”:“它教我们打造人生三维动画。读好整本书,延伸生命的长度;写靓两行联,拓展人生的宽度;铸就千载魂,增加国民生活的厚度。”

  (见习记者 张梓扬)

标签:楹联;匾额;红楼梦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