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打底,让古籍恢复“容颜”
2022-05-26 20: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尹丹丹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根毛笔,一支棕刷,日复一日地埋首在古书书页里,一点点修补文化的记忆,这便是南京图书馆90后古籍修复师丁峰的日常。

  上午9:30,丁峰便已坐在自己的桌前,认真地修复起了古籍刻本。窗外是飞驰而过的车水马龙,室内却是古朴、宁静,而他就是横亘在飞速与徐缓之间的手工匠人。

古籍修复过程繁琐工艺复杂

  十年前,丁峰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2013年,丁峰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成为这个团队中的第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

  刚入行时,师傅要求丁峰学习湿补技术,就是将水喷至古籍书页,使其更加平整。“这个对力度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将书页戳烂。所以我们说,修复一页纸就像进行一场‘微创手术’。”

  古籍修复究竟有多难?“操作流程上细说起来得有20多道工序,给古籍定损、拍照、除尘、测酸碱度、测量纸张厚度、配纸、拆页、修补书叶、喷平压实、裁切折页、捶平装订等步骤缺一不可。用到的工具可以说是‘十八般兵器’:用毛笔除尘、补破;用镊子夹取碎纸片;用小针锥挑开粘连书页、扎眼;用刀具裁切修补余纸、剪断线头……发光板、裁切垫、压书机、压书石、喷壶等工具也都会在修复过程中用到。”丁峰笑着向记者介绍。

  古籍修复是个慢活儿,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师傅常说,做这行考验的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丁峰告诉记者,当指尖抚过一张张泛黄的书页时,仿佛能感觉到古人在此间留下的痕迹,“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隔着纸张,仿佛能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为700岁的国宝做修复

  2018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在南京图书馆揭牌成立,并同时开展了一批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交到丁峰手里修复的,是近700年前的元代医书《永类钤方》。

  《永类钤方》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元刻本传世少,目前全国只有三家单位藏有此书,并且都是残本,南图收藏了其中两册,非常珍贵。丁峰告诉记者,自己接到《永类钤方》修复任务时,内心很紧张,也很激动。

  在修复过程中,丁峰也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原来早在清代,就有人修补过《永类钤方》。“比如元代原书的主体部分用的是薄如蝉翼的皮纸,清代同行为了防止书页损坏,特意为每页衬入柔韧性更强的竹纸。正是因此,我们既要修复原书的原始痕迹,也要保留清代修复比较精巧的部分,再加上现在修复的痕迹。这样当人们观看这本古籍时,可以观察到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痕迹。”丁峰表示。

  为了更好地修复,丁峰也做出不少努力。就拿配纸这一个环节来说,他便尝试了11次之多。配纸即配补古书的用纸,选取原料、颜色、厚薄、帘纹与待修复纸张相近的纸,并将其染色做旧,从而达到与待修复纸张相匹配。丁峰采用染纸法,即蒸煮茶叶水、毛栗壳水等,在完成11次浸染之后,终于制出颜色满意的修补纸。

  目前,这两册《永类钤方》已经基本完成修复工作。

为古籍修复培养更多年轻人才

  与丁峰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投身于古籍修复行业。如今,南图古籍修复中心的12人修复团队,除了已从事古籍修复45年之久的技术指导杨来京外,其余均是80后、90后。

  作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160余万册(件),需修复的古籍有40余万册(件)。年轻人能否肩负起这一重任?“这里的年轻人都是古籍修复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比我们当年掌握得更扎实,把古籍交给他们,我很放心。”杨来京说道。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介绍,从2007年南图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到2018年挂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十多年来,南图一方面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到传习所当导师,手把手传授技艺;另一方面,考虑到江苏是率先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育古籍修复人才的省份之一,南图也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联合办学,双管齐下为整个地区的古籍修复培养和留住了一批年轻人。

  (记者 尹丹丹)

标签:古籍修复;修复;书页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