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赋能 匠心筑梦”江苏城建职院“青匠筑梦”实践团赴贵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2025-08-04 17:41:00  
1
听新闻

  2025年7月1日-6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院“青匠筑梦”实践团赴贵州深入传承现场、乡村振兴一线与工匠精神高地,探寻三者的时代融合之路,通过寻访对话、技艺观摩、互动体验、理论宣讲等引导青年“知史—实践—创”以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一、红:以文化为脉,赓续民族精神

  青匠探,青春承壮志。实践团走近彝族铃铛舞与“中国戏剧活化石”撮泰吉的国家级传承人苏万朝,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深入了解的深厚底蕴。活动中,苏万朝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铃铛舞与撮泰吉的表演道具,讲述着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的民族记忆,深情回顾了数十年来坚守传承、创发展的艰辛历程,即使不被理解,仍坚持“老祖先的东西不能丢”。团队成员被这份执着深深打动,纷纷上前体验,跟随苏老师现场了铃铛舞、撮泰吉的基础步伐和象征性动作,感受魅力,感悟传承人对保护的执着与智慧,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实践团也将把此次寻访的所见所闻融入校园文化,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激活文化,让古老在青春接力中焕发的生机。

  二、乡村绿:以生态为笔,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感悟麻怀精神,探寻振兴密码。实践团走进麻怀村,在这片曾被大山阻隔的土地上,探寻乡村振兴的“麻怀答案”。团队成员对话“新时代女愚公”邓迎香,她带领村民历时13年凿出一条216米的“人工隧道”,从大山肚子里“啃”出一条出山路、打通一条致富路。天堑变通途,昔日的“穷乡僻壤”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的麻怀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郁郁葱葱;黑木耳产业园丰收正忙,团队成员参与采摘,指尖菌香里满是产业兴旺的气息。实践团还化身“环保卫士”,宣传垃圾分类、收集村容整治建议,用青春智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成为青年奋斗的精神指引。

  音乐点亮童心,教育赋能乡野。贵州海拔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的“云上小”海嘎小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顾亚的故事令人动容。7月4日,实践团寻访了乡村教师顾亚,曾经,音乐是他一个人的青春梦想,如今,他用音乐点燃孩子们的人生希望。他立足大山,通过音乐搭建起聆听心灵的桥梁,他教孩子们弹吉他、敲架子鼓、一展歌喉,组建乐队,开办音乐会,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走出大山看世界,寻找自我,建立自信。当“海嘎少年”乐队充满自信和力量的演奏响起,弦乐和鼓点直击内心,团队成员无不热泪盈眶。乡村振兴既要产业“造血”,更要精神“赋能”,顾亚老师用教育的韧性,为乡村教育注入了多元发展的可能,乡村教育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清亮的号角。

  三、工匠蓝:以匠心为墨,书写时代答卷

  仰望星空筑重器,青言青语颂匠心。实践团来到贵州“天文小镇”,在南仁东纪念馆开启“工匠精神”研之旅。展厅内,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手写信,还原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一生,为选址,他踏遍西南喀斯特山区300多个洼地;为攻克技术难关,他带领团队熬过无数通宵,70岁仍坚守工地……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的执着,诠释了科研工匠精神。实践团成员用“青言青语”化身讲解员,进行沉浸式宣讲,让“追求卓越、报效祖国”的信念扎根心底。

  架桥修路通四海,实干笃行践匠魂。在贵州交通职业大,成员们通过“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的盐茶古道重现、脱贫攻坚交通等专题展,深刻理解了贵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交通工匠精神及其跨越式发展成就。在交通实训基地,团队成员与一线工程师进行了工程技术的交流,实地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工程,浮玉桥的石砌拱券、平塘特大桥的世界高度、坝陵河大桥的钢铁脊梁……都是工匠“毫米级精度”的见证,他们是跨越天堑的要道,是交通强国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工匠用精心与创书写的时代答卷!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南仁东“铸重器”的仰望,也是交通人“架天路”的实干,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实践团成员将以“精益、专注、创”为准则,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三色交融,绘就时代画卷。此次实践让青年懂得,是文化根脉,乡村是振兴田野,匠心是强国基石。“青匠筑梦”实践团将以文化守护者、生态建设者、科技开拓者的姿态,用匠心守初心,以实干赴使命,让青春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担当。

  供稿:曹敏

标签:民族精神;文化;赓续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