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以“换位”思维提升昆山发展质效
2025-02-25 21: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福荣  
1
听新闻


以“换位”思维提升昆山发展质效

□ 袁福荣

  新春伊始,连续20余年稳居中国县域经济榜首的昆山,再次以“换位跑一次”的服务新理念引发广泛关注。“换位跑一次”不仅是对“昆山速度”的超越,更是以“用户思维”重构政企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创新突破。

  昆山的营商环境优化史,是一部从“效率优先”向“体验优先”转型的进化史。过去,“昆山速度”以“三天发四证”“签约即发照”等高效服务闻名,展现了政府主导下的行政效能提升。而“换位跑一次”的提出,标志着昆山开始从“服务提供者”向“需求洞察者”转变——其核心在于通过角色换位,精准感知企业与群众的痛点,以“同理心”驱动改革。

  2025年初,当昆山将党校门口的花坛“瘦身”1.3米让路于民时,这场始于物理空间的细微调整,最终演变为一次观念的大转变,折射出城市治理从“管理者视角”向“使用者视角”转变。在政务服务领域,“换位跑一次”要求行政人员“现场看、具体办、跟踪问”,深入企业贷款流程、融资诉求等环节,将政策设计嵌入实际场景。这种思维转变,使得昆山优化营商环境不再局限于流程简化,而是向需求适配的更高维度迈进。

  “换位跑一次”并非孤立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昆山正通过三大路径实现这一目标:

  流程再造,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昆山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塑政务服务链条。例如,2025年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接水报建”一站式办理,整合营业执照、银行开户、用水接入等环节,减少企业跑腿次数。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跟踪服务,2024年重点跟踪的23个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100%。这种“全链式”服务模式,将分散的行政资源整合为协同网络,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治理的深度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换位跑一次”的重要支撑。昆山建立灵活的用工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经营、用工、税务等数据的协同治理;开发“易企融”平台,30家金融机构累计为1751户企业授信76.76亿元,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此外,“AI+智慧商事登记”“信用修复线上办”等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从“人工审批”向“智能秒批”进化,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

  政策协同,实现从“碎片化”到“靶向化”的转变。昆山注重政策供给的精准性与协同性。针对台企集聚特点,设立了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中心,让原本割裂的行政流程在用户需求视角下重组为有机生命体;针对科创企业,推出“昆科贷”“暖才十条”等举措为中小企业减负,实现政策红利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昆山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重要规律:营商环境的竞争本质是治理能力的竞争。其成功不仅依赖区位优势,更源于“与企业做朋友”的真诚姿态。例如,为吸引星巴克落户,昆山打破常规提供120亩土地,并以“7个月签约8个月开工”的“昆山速度”赢得信任,这是政府将自身信用转化为市场信号的战略选择,用制度弹性换取发展动能,使得营商环境从“政策洼地”升华为“生态高地”。

  “换位跑一次”释放了显著的乘数效应。2024年,昆山新增市场主体近5万户,日均诞生130余个“新老板”,营商环境百强县排名蝉联全国第一。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仅2025年前两月,协鑫数字科技金融中心、立讯智能终端项目等接连签约,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注入动能。

  换位,不仅仅是物理位置上的改变,更是心灵视角的转换。昆山从“脸盆盛咖啡”的尴尬到“中国咖啡之星”的崛起,从“县域经济标兵”到“治理创新标杆”,印证了一个真理: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效率竞赛”,更是“情感连接”。当政府勤做“换位者”,企业自然成为“同行者”,实现“近者悦、远者来”,把“发展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的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生动的注脚。

延伸阅读》》

增开“1号窗口”,集成服务更便民

  “您好,这是我要交给法官的补充材料,服务台工作人员说可以直接交到1号窗口,能给转交到吗?”2月17日,到昆山市法院办理工伤赔偿案证据补交的市民张女士来到标有“材料收转”的窗口询问。

  “您放心,我们会通过系统,第一时间帮您转交。”工作人员朱建芬耐心解释,“这是回执,您只需确认好签字就可以。”

  “太方便了!从交材料到拿到回执,也就3分钟!”第一次体验像寄存包裹一样“寄存”补充材料,张女士连连点赞1号窗口开得好。

  近日,昆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增设“1号材料收转窗口”,这个被点赞“开得好”的小窗口,源于“换位跑一次”。

  昆山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汤海鹏有一个习惯:得空时就换上便装,到诉讼服务中心转一转。全市开展“换位跑一次”活动后,他更是多次以普通当事人的身份体验诉讼服务流程。

  在体验中,他和其他当事人聊天时发现,不少人开庭后想补充提交新证据或相关书面材料,却因联系不上法官、找不到窗口,无法一次把事情办好。有的人为了将材料当面交给法官,干脆在法庭外等待。

  “这看起来是一桩‘小事’,恰恰是关乎群众急难愁盼、司法服务必须要解决的‘大事’。”汤海鹏找到立案庭党支部书记徐淼商量解决办法,“现在提交补充材料还不顺畅,能不能更便捷一些?”

  近年来,昆山法院在全省率先深度应用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模式,已实现审判流程全程无纸化、透明化。当事人递交诉讼材料后,立案窗口接收并由专人进行扫描、智能编目,生成二维码清单后,将电子材料推送给立案人员进行审核立案,信息自动回填生成收案登记表、案件受理通知书等立案材料,电子卷宗同时推送给法官,纸质卷宗交存中间库,整个流程十几分钟内完成。

  “许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补充提交材料,总感觉要当面交到案件承办法官手中才放心,但法官常因开庭、外出调查等无法及时对接,部分新补充的材料收取、存放不规范,转递不及时,影响了办案效率,甚至引发群众投诉。”徐淼介绍。

  “流程设计不能只图管理方便,得让群众少绕弯子!”征求法官、律师及当事人代表等多方意见后,汤海鹏多次召集立案庭、信息中心负责人探讨解决方案,创新推出提供集成服务的“1号材料收转窗口”。当事人无需预约或联系法官,只需将相关材料准备齐全,同时备注具体案号,提交窗口工作人员接收,工作人员即时将材料扫描上传至办案平台,并同步向法官发送系统提醒。材料流转平均耗时从2天缩短至2小时。

  再次换上便装到诉讼服务中心“跑一次”,汤海鹏还想继续听听市民有哪些议论和建议。他说,只有换位体验才能真正发现难点堵点,只有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干的事”,才能拆掉一堵堵“看不见的玻璃墙”,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更有速度。 

(江南)

标签:昆山;换位;服务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