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三个千亿台阶
新征程上更好展示淮安“象征意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淮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坚持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淮安新篇章。
7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淮安专场,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坤围绕“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主题,就近年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砚临河穿城而过 崔德圣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推动项目攻坚突破成势
顾坤表示,近年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好。10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实现翻番,去年达501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59位、上升21位;近三年GDP年平均增速7.1%,分别快于全国1.6个百分点、全省1.4个百分点,去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第一等次;今年以来,延续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GDP增速7.1%,位列全省第二。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淮安新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是“十三五”总量的2倍,去年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平均每周新签约16个、新开工10个、新竣工8个,目前14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在建,其中10个首期竣工,带动规上工业投资连续3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投资增长22.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均居全省第二。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过6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32个。重大项目的突破,成为这两年淮安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小明表示:“今年,我们要奋力实现‘4833’的攻坚目标,即协议引资额要在4000亿元以上,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当年签约项目开工300个以上。”
重点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顾坤介绍,淮安近三年有224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改革试点,去年有77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案例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和推广,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启动的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全省最优,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占比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当前,淮安正重点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环境最优”的营商环境。建设长三角北部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口岸收费动态保持全省最低,通关整体时长全省最短;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工业用地价格、制造业用工成本等始终保持全省低位水平;构建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模式,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在淮安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常态。从今年开始,淮安将清江浦开埠日7月5日定为“淮安企业家日”,为杰出企业家提供特殊礼遇。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
顾坤表示,近年来,淮安抢抓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战略机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美丽淮安建设制度体系。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获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当前,淮安生态环境呈现出“三组新画卷”——
在精准治气中迎来“天空蓝”。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去年全市PM2.5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二,PM10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一,臭氧浓度全省最优。
在系统治水中迎来“河湖清”。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河湖长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环洪泽湖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去年全市57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3%,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94.7%。
在加快转型中迎来“发展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去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苏北第一;通过大力清理“散乱污低”企业,腾出排污总量指标近1500吨;近三年累计整合利用存量土地11.44万亩,其中盘活低效闲置土地5.75万亩,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宝贵的资源和空间。
顾坤表示:“环境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悉心呵护‘水韵淮安’之美,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