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江万古流,江南文脉远。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江南文脉地位重要,内涵丰富,魅力独具。
江南文化是“软”的,昆曲、评弹,如水似幻梦,柔和细腻;江南文化是“硬”的,园林、古建,粉墙黛瓦、曲桥窄巷,演绎东方意境;江南文化又是“雅”的,苏作、苏工,指尖有天地,锦绣藏乾坤,美轮美奂。千年流淌不息,江南文化永远可听、可看、可品、可赏……
今日起,本报开启《文脉里的江南》系列报道,发掘江南文化内在精华,弘扬江南文化时代精神,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让“江南文脉”绽放新时代生命力,为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贡献新智慧,集聚新力量。
让我们静心细研,在悠悠文脉中,品读永远的江南。
追古溯源,品味历史文脉中的运河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长江以南,平畴沃壤,运河水系四通八达,自成体系,这些河道被纳入大隋的运河系统后,隋运河便完成了南北贯通、“通江达海”的全程,隋炀帝为长江以南的运河取了一个名字——“江南河”。
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介绍,“运河”的称呼始于北宋,宋代之前统称“漕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运河”是“江南运河”的专有名称。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让我们追古溯源,品味历史文脉中的运河。
京杭运河苏州段
新观点:大运河始于吴古故水道
吴王夫差被称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启动者。一般认为,大运河始凿于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夫差开挖的邗沟。“我们研究发现,长江以南运河的开凿略早于邗沟。”对此,庄若江向江南时报记者分享了近期研究观点——大运河始于“吴古故水道”。
“吴古故水道”是长江以南勾吴古国境内的运河,也就是后来被隋炀帝称为“江南河”的主干河道。庄若江说,长江以南这部分运河的开凿,完成于公元前484年前后,水系完整,运路通畅。夫差执政前期,吴国已是“霸主”,为了继续向北挺进,北威齐晋,他又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山阳渎)。“隋炀帝的通济渠、永济渠完成后,只需疏浚邗沟,接通江南河,大隋的运河工程便大功告成。所以,真正的运河‘第一锹’应是吴古故水道。”
郑肇经著作《中国水利史》一书中说,“吴古故水道”开凿的前后,古吴国为征楚伐齐,依托自然河道开凿了多条运河,如沟通太湖与长江的胥溪运河、阖闾运河、丹徒运河等。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夫差开河通运,从苏州望亭,经由无锡,再至常州奔牛,达于孟河。这条运河与吴古故水道北段起讫地点相同,入江口也更靠近通往中原的邗沟、邗城的运河,可以更快捷方便地进入邗沟,以进入北方齐晋之地。
“当时,邗城相当于吴国通往北方的前哨位置。如果自家内部的河还没修好,有什么必要先跑去那边开河呢?逻辑上说不通。”庄若江总结道,“所以说,邗沟是吴古故水道的向北延伸段,大运河的起始段就在吴古故水道。当隋运河敕穿江南时,原勾吴境内的故水道便被整合为隋运河的江南段。”
京杭运河无锡段
古诗词:千里运河流淌诗意
大运河,运载着不休的船只,流淌着不息的诗意。
作为连接南北水系的重要通道,中国大运河江苏段历来为文人雅士歌颂吟咏,为江苏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词牌名“水调歌头”,相传其词调来源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所制《水调》曲。到了唐朝,《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歌头”指曲子的开头部分,相当于序曲。根据《水调》开头部分格律填写成的词,词牌就叫作《水调歌头》。其中,最为知名的一首莫过于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无限憧憬。
唐末,安史之乱爆发,张继来到政局相对稳定的江南避乱。秋季的一天,小船停泊在苏州枫桥这一运河要道,夜色静谧幽美。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枫桥夜泊》前两句用十四字写了六种意象。这般密集的描绘,在后两句透过“夜半钟声”疏朗开来,情味隽永,深远悠长。
宋代,以洛阳、开封为交通枢纽的运河水系,连接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像大多数人一样,王安石选择了从江宁(今南京)东去京口(今隶属镇江),渡江瓜洲,转入运河水系,一路直达汴京。站在瓜洲(今扬州京杭大运河分支与长江交汇处)渡口,王安石放眼南望,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具象化了春风拂过的生机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
徐州对苏轼、苏辙兄弟有着非凡的意义。“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于分别的第七个中秋,苏辙想起去年探望兄长苏轼,在彭城(今徐州)盘桓的百余日。兄弟俩泛舟运河之上,忽然传来凉州的曲调,无奈圆月无情,西去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苏辙以《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诉说着离愁别绪。
京杭运河淮安段
水性格:孕育开放包容的个性
“江南人的性格是湖泊和运河两种水文化融合的结果。”以江南地区为例,庄若江表示,运河文化与太湖文化形成了互补,让江南人既有温润和婉的一面,又兼具进取探索、敏察善纳的性格。
开放包容的“水性格”来源于江苏过人的“天赋”。摊开中国地形图,依据棕紫、黄、绿等颜色标记划分,昭然可见地表起伏状态。位于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苏,是地图上全域最绿的一个省份,是全国最“低”、最“平”的省。长江、淮河、故黄河等江河,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也保证了运河的蓄水量。庄若江说:“依靠充沛的水系与广袤低平的地势,运河全线贯通以后,虽然山东段鲁运河受到黄淮入侵经常断流,但在江苏境内基本畅通。为从江南顺畅地获取漕粮等物资,历朝历代也从未停止过对这段运河的疏浚治理。”
“运河是让江南人走向外部、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庄若江认为,“如果只有太湖水,在江苏这样富庶的鱼米之乡,江南人会趋于安逸、保守,不太愿意走出故土,消极一点来说,就容易懒惰、不思进取。而运河开凿、贯通江南后,让江南人广泛地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信息,见识到各式各样的地理人文,变得更善于学习。”
运河纵贯江苏,水脉交融文脉。江南人在精明灵活中恪守着向上向善的道德理想,温润平和中暗孕着轩昂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中充溢着勇立潮头的探索精神,安逸自足中不乏变革创新的要求,祥和稳定中涌动着开放吸纳的渴望,灵动朴拙兼而有之,动静相宜,有勇有谋,相得益彰。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