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的上海成果与经验
2023-06-15 10:04:00  来源: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  
1
听新闻

  近五年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起来看看上海取得那些成果?又积累那那些经验?

  上海非遗保护工作五年成果回顾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身处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人文环境,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五年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非遗传承保护的上海经验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上海力量”。

  创新模式: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传承非遗

  端午将至。上海群众艺术馆里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人头攒动。“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念,在夏天调理身体可以蓄阳气、疏经络,祛病邪。包括石氏伤科、徐氏儿科、杨氏针灸、海派膏方等门类在内的中医大咖们汇聚一堂,令市民趋之若鹜。

  此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发布了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包括杨浦滨江的水岸生活秀,围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跑马总会)及国际饭店的城市原点之行,也有穿梭不同的江南古镇,寻找上海之根等游览路线。每条路线都蕴含“在地非遗”基因。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从“志于道”到“游于艺”……上海正在探索一条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传承非遗、让非遗有烟火味、文艺范、时尚感、都市韵的创新模式。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此,上海不仅推动“非遗在社区”,还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在这座城市中不断被遇见、不断被激活,让非遗保持创新能力,生生不息。据悉,上海迄今已评选了六批共109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中小学)。全市近50%的中小学生由此接触和传习了“非遗”项目。

  创造当下美好生活:上海非遗独具特色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融入百姓生活,影响力辐射海外,彰显当下中华文化魅力。

  文旅深度融合,为上海保护传承非遗开辟出一片巨大而崭新的领域。2019年,上海首次推出了12条“跟着非遗游上海”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热点;2021年,上海成立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建设更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会客厅。在上海,游遍全城,非遗细节点点滴滴尽在旅程之中。

  今年3月,上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素功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笔墨公司又携手创建了非遗主题旅游景区“笔墨宫坊”。这是上海首个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地标:人们步入其中,不仅可以体验“点烟、制墨、描金、制笔”等传统工艺,还可以欣赏博物馆里的巨笔古墨,饮茶购物,还可以提笔落墨,小试书画创作之乐。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身处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人文环境,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素材来源 | 第一部分来源:乐游上海、澎湃新闻、上海日报;

第二部分来源:新华社,作者:孙丽萍、陈爱平

编辑|李朔

  审核|李萌

标签: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民教育体系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