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10月22日,苏州大学举办“信仰照亮青春路:从《归队》谈当代青年的精神‘归队’”“信仰公开课”校级示范课,特邀导演臧溪川作主讲嘉宾,演员郭晓明作分享嘉宾。
《归队》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讲述了一群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抗联战士和东北百姓,在绝境中凭着对战友的承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胜利的信念,挣扎、寻找、牺牲、觉醒,最终完成精神与行动“归队”的故事。

公开课上,臧溪川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剧中多个精彩片段。“开机前,我们专门请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志先生给全剧组授课,老山东吃马粪里的苞米粒这场戏,就是我们从讲座中汲取到的历史素材。”臧溪川结合剧情脉络与创作初心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让同学们对《归队》的创作背景、“精神归队”的时代意义,以及青年如何在现实中坚守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许多新的思考。
“青年人应该如何从那些‘不完美’的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应该如何继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坚守内心的‘不普通’?”……在交流环节的思想碰撞中,同学们积极发问,从创作故事谈到现实困惑,从作品细节延伸到个人成长,让“信仰”与“精神归队”这些宏大主题,变得愈发具体、生动,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这部剧打破了传统的英雄符号化形象,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陈雨帆在和臧溪川的对话中分享道,“尤其是剧中的女性角色,既柔情,又英勇,能让人感受到她的力量。”
《归队》,不仅仅是故事的标题,更是一个深刻的命题,直指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在时代浪潮中如何找寻精神家园、校准信仰坐标的根本性问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宋清华在讲话中提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苏大学子始终要坚持学习的本真,坚定跟党走的信仰,确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归队”精神迁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在攀登知识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归队”于勤奋,在锤炼过硬本领的实践中,持续“归队”于卓越。
“今天这场关于‘归队’的对话,不只是一次影视赏析,更是一次以《归队》为‘精神航标’的集体寻路。”现场,苏州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就如何做到“精神归队”也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要永葆一颗如《归队》主角般“风雨不侵的赤子心”。二是要磨砺一颗如剧组创作般“精益求精的奋斗心”。三是要奉献一颗如作品内核般“服务集体的为民心”。

一直以来,苏州大学高度重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美育工作深度融合。活动现场,臧溪川受聘为苏州大学“信仰公开课”导师。未来,他将用电影人对艺术的坚守与深耕,把银幕背后的匠心感悟融入思政课堂,以影像叙事诠释使命担当,赋能新时代美育实践。张东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