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不仅事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事关万千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
2024年暑假,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乐享晚晴”教育关爱服务团在苏州开展教育养老调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含吟等同学申报了“青春共探银发路,暮年教育启新航”暑假社会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深入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学院、姑苏区老年大学、各街道社区,进行多场访谈,倾听民众心声,为创新老年教育新模式、推进教育养老新课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供决策依据。
在进行访谈前,团队成员们精心撰写了分别针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老年大学校长、专家教授、老年学员、老年人子女、社会团体负责人、街道社区工作者7个群体的访谈提纲,随后积极联络访谈对象并对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经过充足的访前准备工作,团队成员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始了本次访谈。
团队成员张含吟、王雨茜抵达苏州市姑苏区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分别与50-60岁、60-65岁、65-70岁及70-80岁四个年龄层的8名老年学员进行深入交谈。老人们纷纷分享了自己退休后的爱好和日常参与老年教育活动的情况,现场氛围融洽而欢快。当团队成员与老人聊到对于老年教育的期待时,老人们争相提出自己的愿望,团队成员也敏锐地发现了老人们愿望诉求的共性:大部分老年学员都希望家门口老年大学能提供更加优质、更加普惠、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老年教育课程。
团队成员王思雅、姜佳利前往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学院,采访社区学院院长赵奕一女士和姑苏区老年大学校长吴杰女士。赵院长概述了姑苏区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对社区学院将规划建设的新型老年大学作了介绍与展望。当谈及新型老年大学的创新之处时,赵院长提到:“南师大张含吟同学去年11月递交的关于建设新型老年大学的项目建议书与我们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创新点在于融合,在新型老年大学建设中把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健康融为一体,满足城区退休老人各个层次的需求,提高健康活力老人的生命质量。”她也表达了希望联合社会团体、企业单位、高校专家、大学生团队等各界力量共同打造新型老年大学的愿景,希望南师大大学生团队能为姑苏区开展调研,为新型老年大学开发课程。
吴校长详细介绍了姑苏区老年大学及家门口老年大学的办学情况,并提出要“进一步打造老年教育嵌入式服务模式”,提升老年教育供给能级。“我觉得嵌入式服务模式是更精准的,是更可持续的,是更贴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它是一个综合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模式。” 吴校长这样说道。
张含吟、王雨茜与原无锡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刘彬教授视频连线,邀请他从老年教育专家的角度阐述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与路径。长达近60分钟的视频通话中,刘彬教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婴儿潮”讲起,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娓娓道来,而后谈及老龄化新形势下多项国家政策的转变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因时而变,并提出了他对未来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的独到见解,让团队成员们获益良多。
刘彬教授鲜明地指出:老年教育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稳步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老年教育事业;应进一步增强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能作用,以社区为纽带发挥政社企合作最大化效能。他精辟地总结出发展普惠型老年教育的三个关键:“ 第一,参与对象的普及性;第二,参与地点的可及性;第三,教育内容的适需性。”
团队成员张含吟、王思雅、姜佳利通过线上会议方式与来自苏州市姑苏区八个不同街道的教育工作者“见面”,请八位街道社区工作者依次介绍了街道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相关情况,了解了街道社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老年教育活动以及未来计划。团队成员周语丝以电话访谈的方式采访了苏州老年健康服务业协会曹晓青女士,她分享了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在老年康养及教育行业的探索与成就,并叙述了与姑苏区社区学院、姑苏区老年大学合作创办新型老年大学的强烈意愿。
团队成员王雨茜和周语丝还线上访谈了2名老年人子女,分别是苏州大学硕士毕业生何其达和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的大二学生仲纳韶。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作为子女对老年教育活动的看法。他们对父母长辈参加老年教育活动都表示支持并认为是有必要的,同时他们希望开设的课程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以老年教育形式提升老人生活质量,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
团队成员在访谈过程中认真倾听受访者的回答与叙述,以录音、录像、录屏等多种形式记录访谈全过程,详实的一手资料为下一步进行访谈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在这个盛夏,团队成员相约开启一段心灵的沟通之旅,用实践的脚步丈量老年教育的深度与宽度。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更能老有所为,是当下的青春课题。青春共探银发路,暮年教育启新航——旅程仍在路上。 (张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