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百里湖湾迎来“文学雅集” 王跃文沈念王清平因缘际会“柳山问道”
2024-08-12 12: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平 范素丽  
1
听新闻

  湿地之都,水韵泗洪,处处皆景致。在当地,一直有“ 泗洪百里湖湾,看好文艺柳山” 的美誉。8月10日,记者随南京止一堂团队走进柳山湖文创市集,亲历泗洪文广旅局、石集乡政府、止一堂文化共同举办的“柳山问道”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一下车,青草的幽香扑面而来,市集建筑内一楼是300平方米的书屋,二楼有展厅、陈列室、作家工作室,三楼则是宽敞的会议厅。

  一个村级文化家园竟如此有底气,让人好生羡慕。

访谈活动现场

  柳山村位于泗洪县城南与洪泽湖湿地景区交叉辐射区,东临古汴河、湿地大道,西接西溧河、百里湖湾,区位交通和自然环境优越。柳山市集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当年泗洪县在柳山设采石厂,开始机械化规模化开山采石,山便形成了矿坑,蓄出一潭碧水,形成风景优美的柳山湖。在过去采石时期,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来柳山市集赶集,逐渐形成了以咸蛋、绿豆饼、空心挂面等远近闻名的非遗产品生产销售中心。

  然而,随着柳山石料资源的枯竭,繁荣一时的柳山市集随之消失。

  2022年,在泗洪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石集乡党委、政府抓住柳山湖景区重建的契机,在柳山湖畔恢复建设柳山市集,并且以文化为抓手,致力重现昔日繁荣景象。

柳山湖文创市集内景

回到家乡的李徽昭

  从柳山乡走出去、如今已为复旦大学博士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的李徽昭,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先后赴美日英法韩等多所高校访学访问。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与批评,出版《当代作家十六谈》《到世界去——徐则臣小说及其时代》《审美的他者》等著作多部,在《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心系家乡建设,把止一堂正在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推荐给泗洪县文广旅局、石集乡党委,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鲁奖作家‘柳山问道'” 的佳话。

张利主持王跃文讲座

  9日至11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著名作家、湖南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杂志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念;宿迁市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王清平;著名诗人张战;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河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李徽昭等莅临柳山。他们在泗洪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举办讲座、参观湿地公园,晚间在柳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文旅融合与乡村文艺”访谈。

参观湿地公园

嘉宾在柳山湖文创市集留影

  这样的“文学雅集”,可谓因缘际会。

  南京止一堂文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雨说:“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举措,这是由乡村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深厚的文化根脉所决定的。传统文化与乡土气息的融合、生根、生长,用文学展现村庄、族群的变迁,乃至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蓬勃力量,大有可为。”

  王跃文:体验文学世界的四季更迭

  10日上午,主题为《王跃文作品赏析暨创作历程》讲座交流活动在泗洪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嘉宾对谈由泗洪县文广旅局局长张利主持。

  宿迁市文旅局副局长王莉,泗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建莅临活动;王跃文、沈念、王清平、李徽昭、徐晓亮与宿迁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孟献国,宿迁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墨中白,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姚大伟等与会。

  李徽昭以学术主持的身份,介绍了王跃文的创作历程。

作家王跃文

  王跃文于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5年创作了秋风庭院,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国画》,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35年间他先后出版过8部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苍黄》《朝夕之间》《大清相国》《爱历元年》《亡魂鸟》《家山》,还有若干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等。

  王跃文的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心理和生存状态把握得入木三分。从不同的主题彰显了作家对人性的深度观察,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矛盾的锐利揭示,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们的发现,也有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他说:“1989年8月8日,我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当时是在我们《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抒放小记》,得了10元钱稿费。人生很奇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作家,只是对文学有些偏爱而已。当时我就心里想,是不是办一个存折,把10块钱存起来,以后不断地存,看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够存到1000块钱的稿费。当时真是这么想的,尽管后来并没有办理这个存折,但文学创作的道路由此延伸,开始体验文学世界的四季更迭。”

最美柳山景致

  《抒放小记》发表时,王跃文是机关的公务员,那种机关里的氛围,让他心里有一点彷徨犹豫,他更希望做一种符合自己心性的工作。那一年连续发表3篇散文后,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写小说,写了一年的散文以后,从90年开始发表小说。

  他的第一部小说是个短篇,无头无尾的故事,写的也是当时的机关公务员的生活。199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秋风庭院》。这个时候,他已经从老家怀化市调到了省政府机关工作。《秋风庭院》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还在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评比中获奖。

  “我记得当时中国作协的一位领导说:‘像《秋风庭院》这样的小说你能写上10篇,你就是著名作家了。'这句话激活了我,所以人是需要鼓励的。”

  再往后,长篇小说《国画》问世,洛阳纸贵,3个月之内加印了5次。出版社评估,仅盗版就超过了500万册。

专心聆听的读者

  擅长写历史题材小说,是王跃文的特质。“写历史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去展览历史,而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他说。

  历史发展到今天,都是往前走了。王跃文说:“跟古人相比,我们的情怀、我们的境界应该提升更多,我们要从前人那里、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那里汲取力量。”

  王跃文是讲故事的高手,有强大的叙事能力和语言掌控力,且勇于深描世相勘探人性。有评论家认为,王跃文的文化性格里颇有“楚狂”之遗风,这一点在他的随笔中得到了更为深刻地体现。王跃文的杂文随笔辛辣而犀利,直击世道人心,他曾坦言:“一个时代的文学,若没有对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观照、反省、照亮,必是对这个时代的辜负。”

  沈念:洞庭湖与柳山湖的喃喃自语

  来到柳山湖的沈念,与其他嘉宾的心境不一样。

  他出生在湖南洞庭湖边,对水有着深入骨髓的缠绵和体验。他专门为洞庭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带着洞庭湖的浩瀚之气——《大湖消息》。这里的消息太丰富,既是洞庭湖的喃喃自语,也是他的内心独白。

  来到泗洪,柳山湖映入眼帘,他仿佛也听到了柳山湖的喃喃自语。

作家沈念

  他和泗洪的读者朋友交流,开口就是“我从洞庭湖来到了柳山湖”,亲切感溢于言表。尽管他离开家乡落户在大城市,但只要有机会回到洞庭湖,一定得去那里的湿地和孤岛,感受湖区人的生活,领略洞庭湖上的自然魅力。

  他介绍说,《大湖消息》分为“上篇:所有水的到访”和“下篇:唯水可以讲述”。上篇叙写洞庭湖的生态,涉及候鸟、麋鹿、江豚和黑杨树;下篇则是湖区儿女生存的写照,既有来洞庭湖砍芦苇的山里人,也有常年漂泊在湖上的老渔民,或者是连鸟铳都被收缴了的打鸟队员。他的文字怀想着洞庭湖的历史,连接着湖区儿女的未来;湖与人融为一体,有情有义,有喜有悲。

  在柳山湖文创市集,沈念看得十分仔细,这基于他对水的敬畏和尊重。

  他认为,柳山湖的生态保护做得非常好。水是万物之源,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水的重要性,生活在江湖上的人与水相依为命,更是对水敬畏有加。

  沈念到过很多水系发达的城市乡村,洞庭湖数千年的变故沧桑也浓缩在书中。他对曾经“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湖,在某些区域出现水土流失,江湖淤积,竭泽而渔,围湖造田而焦虑。

羊群在乡道上悠闲地散步

  “如果人们放弃了对水的敬畏和尊重,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他掷地有声地说。

  在柳山湖做文学活动,让他感受到了当地民众与湖相依为命,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命力。他说:“水的内涵远比我们见到的模样要复杂。在与水的对视中,我看清人,也看清自己。我带着敬畏、悲悯、体恤的‘偏见’,沿着水的足迹寻访。”

  广义上讲,湖区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命运,却像水一样悄然无声。就如同他所写的那位对捕鱼充满好奇的少年,最终消失在芦苇丛中时,他也只能想象着少年“化作了湖里的水”。沈念在讲述湖区儿女的故事时,也是在讲湖水的魂魄和情怀。

嘉宾们参观柳山乡村艺术馆

  交流现场,读者的情感似水流起伏润泽心田。

  近些年,沈念为了写作,走过180多个村庄了解民风民情,有的村庄甚至去了两三次。了解到很多村民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故事。他相信文学的力量会改变一代又一代人,相信柳山湖的未来也会更加迷人。

  访谈会:热议柳山乡村艺术馆

  10日晚,“文旅融合与乡村文艺”访谈吸引了当地年轻人的追捧,现场一席难求。王跃文、沈念等嘉宾与泗洪县文广旅局局长 张利、石集乡党委书记史明利,以及县作协、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等出席活动。

王芳朗诵王跃文《走神》节选

  访谈前,泗洪县知名播音主持人王芳朗诵王跃文的《走神》节选“大人们的坏脾气”,石集实验学校袁艳红朗诵作家沈念的《大湖消息》节选,欣赏名家的文字之美。

  交流中同样引人瞩目的人物还有王清平,他是泗洪县石集乡柳山村人,曾任宿迁市文联主席,先后当选为中国文联九大、中国作协九大、十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会理事、第九届主席团委员。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宿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文学作品约60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骗商》《干部家庭》《秘书们》等16部;中短篇小说集《树上的鸟儿》等5部等。

泗洪本土作家王清平

  在柳山湖地区,王清平是乡亲们眼中可亲可敬的“乡土作家”。

  和王跃文、沈念一起坐在家乡的文创市集里,和父老乡亲谈文学、话未来,他不时开怀,自豪感写在脸上。

  会前在柳山乡村艺术馆,王清平引领嘉宾们参观柳山乡村艺术馆,大家看到了乡土文化的闪光点。他作的《序》,情感真挚,不由得让人驻足阅读。

  他在《序》中说,艺术创作源于大众,必将反哺大众。办一个乡村艺术馆,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视野,这是家乡施政者的为民情怀,也是家乡父老乡亲的福气。

现场不时掌声雷动

  山水石集,神奇柳山。家乡本来就是一幅艺术作品。衔水怀山,春绿秋黄,物阜民丰。南仗浩渺的洪泽湖大底;北靠林立的县城高楼立屏;东听流淌千年的汴河欢歌;西依气象万千的溧河洼托色,石集柳山美不胜收。而百里湖湾在柳山巧妙留下一条项链,让柳山湖多像一枚镶嵌在项链上的祖母绿翡翠。生活在家乡的父老乡亲无疑既是这幅画的人物,更是这幅画的创作者。

  在王清平眼里,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佳作。家乡的变化真快呀!柳山从名不见经传的荒凉小山变成了如今的3A级旅游景区,惊现“大地之眼”的自然奇观,给人以沧海桑田的感慨。金黄的万亩稻田之间,赫然出现的柳山新村,粉墙黛瓦,依山傍水。新村广场上的柳山市集更是热闹非凡,烟火味十足。

  柳山乡村艺术馆突出“神奇柳山湖、优品稻花乡、幸福新石集”这三张名片,聚焦柳山市集“农贸、乡旅、文创”三个重点,主要展出泗洪人创作的以“柳山•石集•泗洪”为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此,柳山乡村艺术馆就有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品位很高。

  泗洪县文广旅局局长张利感慨地说:“柳山湖通过文学名家、高雅艺术输出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模式、赋予新动能、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提升城市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做法有新意,期待这项活动可持续发展,做成新品牌。”

嘉宾们在柳山湖文创市集前留影

  与艺术馆相邻的区域,陈列着止一堂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其中有围绕作家徐则臣的小说《北上》开发的系列产品等。这些衍生的文创产品,既有笑着人生的启发,更有时代的回响,集古朴、雅致、清新等多种风格,看着养心,藏之动情。

  石集乡副乡长朱容融介绍,柳山市集是以生态、创业、文化、艺术、共富为主要元素的公共空间,建成运营后以“书”为媒,以“创”为要;以“文”会友,以“艺”迎宾;以“会”吸睛,以“学”引流。为基层单位提供论坛讲座、红色电影、党建培训、生态产品教学,以及各类沙龙活动等综合性社务服务,荣获“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称号。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标签:市集;文学;王跃文
责编: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