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南大鼓楼校区文脉涌动,墨香四溢。11月11日下午,“大美汉字中华根脉——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鼓楼校区巡展”在艺术学院正式启幕。本次展览延续仙林校区首展的热潮,以115幅青春笔墨之作,搭建起古老汉字与现代校园的文化桥梁,吸引众多师生与嘉宾共赴这场汉字文化盛宴。

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文学院主办,艺术学院承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主持,校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本科生院院长王骏、艺术学院院长赵奎英、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力立、江南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管云林共同为展览揭幕。

陈云松在致辞中指出,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文化建设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他介绍,南京大学自2024年秋季开设“大美汉字”通识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教授领衔,融合文字学、书法美学与文化传承,已覆盖三校区六百余名学子,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赓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更是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代课题。

作为课程实践成果的集中呈现,本次展出的作品均出自51位选课同学之手,其中不乏新生创作者。青春笔触与古老汉字的碰撞,让甲骨密码、诗骚余韵在笔墨间焕发新生,既展现了课程的教学成效,更彰显了青年一代对中华文脉的传承热忱。

管云林代表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致辞,他首先回望历史。南大学人向来深耕汉字文化,胡小石先生曾言:“中国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不随王朝更迭而替代,此中华文明数千年一统之奥秘所在。”这句箴言穿越时空,成为此次展览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媒体人,他参与了大美汉字通识课的启动、揭幕和宣传,见证成果从仙林校区到鼓楼校区的巡展。上周四的《江南时报》头版头条,再次报道了本次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大美汉字通识课强大的生命力和多姿多彩的未来,看到南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汉字传承的使命和担当。

开幕式后,嘉宾与师生共同参观展览,在横竖撇捺间感受汉字之美与文化之力。据悉,本次巡展不仅是课程成果的展示,更是南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大美汉字”课程为纽带,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汉字之美的传播者,让千年墨韵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华。

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黄正明、朱琪、蒯天以及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吴向杰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江南时报记者张雅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