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双节•盛世明月照江南|110年后终于“回家”!大报恩寺琉璃塔专题展国庆在宁启幕
2025-10-01 09:5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110年前的模型到现在还保存得这么好。在国庆节当天来一睹真容,相当有意义!”南京市民李珂珂说道。10月1日一早,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人头攒动。当日,“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特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正式启幕。该展是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得到来自全球7个国家、26家机构的支持,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中国境内展出。

展览现场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后,被无数次的吟咏、描绘、传颂。17世纪,琉璃塔“南京瓷塔”的美名在西方广为流传,1856年被毁后,成为难以忘却的“文明记忆”。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20世纪初(高1.85米、宽0.85米、纵深0.85米)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藏

  前不久,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箱,时隔110年首次返回中国,回到大报恩寺遗址原址。琉璃塔模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孩子们制作。

  “1864年,德国传教士葛承亮来到孤儿院。这位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极为仰慕,从名字便可看出是寓意是‘承袭诸葛亮’。他认为,不仅要保障孤儿们的衣食温饱,更应让他们学习技艺。”讲解员介绍,葛承亮在担任木工部副主任期间,收到一份要求制作84座中国各地宝塔模型的订单,于是他带领孤儿院的孩子们共同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就在订单即将交付时,因西方爆发经济危机,买家消失不见。为避免孩子们失落,他自掏腰包,用一年多的时间带领约300名小工匠完成了这份订单。

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局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1915年,包括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在内的80余座模型被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得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此后,部分模型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部分被个人收藏。直到2024年,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才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中再次现身。

  2024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塔游记”的展览。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我们从宣传信息中,了解到展览展出了琉璃塔模型。随后,我们与收藏模型的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取得联系,推动该琉璃塔模型回归中国。”她表示,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以人类学藏品为主,却仍珍藏着琉璃塔模型,这充分彰显了对琉璃塔模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及人类学文明见证的高度认可。

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长34厘米、宽34厘米、高120厘米)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藏

  东西方美学特质兼具,郁金香花瓶精致优雅。本次展览也展出了由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厂烧制的,以琉璃塔为灵感造型设计制作的“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17至18世纪,中国青花瓷的蓝白色调迅速风靡欧洲,后因外贸国策问题导致陶瓷供应中断,荷兰陶艺师仿制中国青花瓷,形成“代尔夫特蓝陶”。此前受“郁金香狂热”的影响,荷兰陶工将“郁金香”作为荷兰特色符号融入蓝陶设计,花瓶后来也一跃成为外交国礼。

  花瓶整体造型灵感源自琉璃塔,仿制其九层八面的结构。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陈部负责人邱琳婉介绍:“由于工艺限制,欧洲工匠将复杂的八边形简化为四边形,并采用分体烧制后拼装的方式结合,花瓶四周插花瓶口造型灵感源于塔檐上风铃,既贴合了郁金香花茎生长曲线,也实现了实用与美感的统一。”

迪士尼系列邮票“米奇与朋友探索世界奇迹”1991年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藏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大多数观众此时已步入展区第三部分,此时仍有四位观众驻足在卡通邮票展区拍摄。在明黄色的墙面映衬下,卡通形象更显活泼生动。“我一直都很喜欢可爱的卡通形象,想不到外国的邮票里还有琉璃塔,并且主角是我非常喜欢的米奇,今天来现场本想着是看塔的,竟然开启了一场环游世界的奇妙旅程。” 来自常州的大学生方婉琪说。

迪士尼系列邮票中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明孝陵神道石象、长城

  这是1991年不丹发行的14枚迪士尼联名邮票。票面呈现了全球自然与人文奇观,迪士尼经典角色探索不同经典景观,生趣盎然。其中一枚邮票上,米奇与米妮站在大报恩寺琉璃塔前投掷石子,画面前景是明孝陵神道石象。记者看到,在这两个南京元素之外,中国奇观仅有长城入选系列邮票。

展览现场

  社会的多元参与也在不断助推文化遗产在当今焕发新生。现场,去年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的获奖作品《记忆生花》《叩今铃·见古风》《禅韵南都》首次落地展出。《记忆生花》主创李昱莹表示:“每个时代都用最好的方式去建造大报恩塔,而我们这一代,希望用数字创意让它继续生长。”

  展览中,南京老城南居民捐赠的家书与共创的口述影像,延续了塔与城“过去的记忆”,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复刻的承露盘,把百年前的守护化为今日的传承。展览同期还发布了“重回长干里·古今同框”摄影倡议,号召社会公众记录遗址与城市的影像,共同守护文明记忆。

  “琉璃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王文溪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再现,让观众重新感知琉璃塔的历史与价值,推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文/摄

标签: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博物馆
责编:张梓扬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