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为促进区级非遗项目“长芦民间小调”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本土特色深度融合,在中秋、国庆双节即将到来之际,9月28日下午,长芦街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芦韵分所举办了“声韵和鸣忆非遗,月满长芦共团圆”——“长芦民间小调”非遗传承座谈会暨“庆国庆 迎中秋”手作活动。江北新区文化馆副馆长万文星、长芦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湛忠祥、企业代表、音乐人代表及街道文艺团队代表等共同参与,共话“长芦民间小调”的传承与未来。
座谈会伊始,主持人详细介绍了“长芦民间小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聚焦《长芦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中《摘石流》《四句头秧歌》等五首代表性小调,明确了本次座谈的核心议题——如何为传统小调注入新生命力。
经与会代表共同商议,最终选取两首最具长芦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作为重点研讨对象。随后,街道文艺团队代表黄在州、谢秀琴老师现场试唱。悠扬婉转的曲调瞬间将在场人员带入充满乡土风情的文化氛围中,赢得阵阵掌声。
试唱结束后,与会嘉宾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万文星从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深挖文化内涵、搭建展示平台”的具体传承建议;文化馆朱蘅老师就舞姿编排方面,为小调的舞台呈现提供了专业指导;著名音乐人贝若德华从曲风和旋律优化入手,建议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小调融合,增强作品的传播力;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何章碗结合企业资源与生活实际,提出拓展传播渠道的实践思路。
最后,湛忠祥对民间小调的传承与打造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坚持以“传承为基、创新为魂”,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真正让“长芦民间小调”“活”起来、“火”起来。
此次座谈会为“长芦民间小调”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非遗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座谈环节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与“庆国庆迎中秋”手作月饼活动,在亲手制作中传递节日温情,共话非遗传承。
制作现场,志愿者老师首先详细讲解了月饼制作的原料配比、步骤要点及卫生注意事项,从揉面、擀皮到包馅、压模,逐一示范。随后,大家分组协作,化身为“巧手匠人”,揉面认真、包馅专注、压模期待,现场气氛热烈。制作过程中,文艺团队代表们还围绕非遗民俗传承路径与文艺团队建设方向展开交流。
大家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节日的祝福,融入每一枚亲手制作的月饼中。随着一个个造型精致、花纹清晰的月饼陆续完成,现场香气四溢。
此次活动以“非遗+节日”的形式,既搭建了“长芦民间小调”的交流平台,又以手作体验传递了团圆暖意。下一步,长芦街道将持续探索非遗文化新路径,让本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进一步凝聚辖区文化共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徐秋雨 钟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