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诗意地栖居,这个展览尽显江南园林之美
2025-09-23 19:01: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9月23日,“何以见园——文物里的园林意象”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罗尔纲史学馆开展。展览分为“观合”“见微”“见心”三个单元,精选书画、玉器、瓷器、金属器、砖雕等文物,表现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展现古代文人寄托于园林的内心世界。

  中国园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审美范式的生动载体。明代南京园林有130余处,清代达到170余处,可谓江南园林的鼻祖和发源地。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园图卷》和《载酒访随园图卷》。品读画卷,可见昔日园内的亭轩阁廊,小桥流水,林木花草,曲径通幽,别具妙意。

  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现仅存遗址,为清代江南三大名园之一。“随园可以说是南京故事最多的清代园林。它早年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家族园林,雍正年间曹家被抄没后,园林归下一任隋赫德所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介绍,隋赫德贪墨获罪,隋园成为废园,以300金的价格出售。袁枚当时正任职江宁县令,便购入隋园,改称为“随园”,寓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这两幅画呈现了随园的布局,以一条溪流为中轴,园门在东北角。孔令琦告诉记者:“以今天的方式来框定随园的位置,大概是在五台山以东、广州路以北,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以西的区域里。”

  袁枚接手随园之际,“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呈现出一片荒败景象,他对此进行了精心规划整修。园居期间,袁枚时举办文人雅集,时外出观山游水,将所闻所感都留存在著述中。展览中展出了袁枚编著的《随园三十六种·续同人集》。丛书以袁枚自著诗文、诗话为核心,兼收其主持编纂的唱和集与女弟子作品,包含《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代表作。

  “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画家汤贻汾的蕉石扇面及《爱园图》复制件。汤贻汾曾参与爱园的设计营造,《爱园图》细致地描绘了爱园的景致,画面中最高的建筑为鸡鸣寺,偏左的山峰为鸡笼山,在石桥的右侧便是爱园。

  “画上的这条河是进香河,在河上我们还能看到小船,进园子这边还有个小门,可以想象当时进入爱园是需要坐船,很有诗意。”孔令琦说,“今天我们再沿着香河路走一走,已经不能找到爱园的踪迹了,但通过这幅画作,我们还可以体会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既有结伴玩乐的热闹,也有对镜梳妆的静谧……第三单元中展示了一组瓷器,所绘图案以士族女性为主,呈现了其在园林中的生活起居。“随着文人园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园林主人家眷的士族女性不仅成为园林的使用者与实际管理者,也成为继文人雅士之后园林文化的另一个主角。”孔令琦告诉记者,园林中演化出了众多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红楼梦》。

  展览所在的瞻园,是南京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之一。“南京的文化、历史与园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孔令琦说,观众观展的同时漫步瞻园之中,可以体会园林生活曾经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生活之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园林;南京;文人
责编:钱海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