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奋楫争先,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2024-08-05 16:3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京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奋进新时代,把改革继续向前推进;踏上新征程,聚力谱写新时代崭新篇章。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南京市各区各板块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纷纷表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围绕基层工作、发力奋楫争先,南京市基层党员干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对标对表、深谋实干、守正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作为新气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篇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商服务创新

  “全会系统擘画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明确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我们紧扣新区发展禀赋,逐步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乐表示,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以改革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交叉融合,加快建成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坚持以“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为抓手,紧盯重要节点,狠抓项目推进,打造“事不过夜,永不说不”服务企业品牌,打通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堵点,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良好生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

  依托辖区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六合区雄州街道构建了“两级政务服务一体化、民生服务网格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全街237个网格将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落实“就近办”“网上办”等“放管服”改革要求,网格员贴心“一对一”服务,将政务服务送到企业、群众身边,打破业务条线壁垒,确保服务“零距离”、群众“零跑腿”。雄州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吴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进一步强调了要深化改革,雄州街道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持续规范审批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打通便民服务“快车道”,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西优东拓、塑核赋能、融江发展’的新一轮规划格局下,栖霞区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栖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绪会说,此前,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燕子矶长江隧道、地铁1号线北延、地铁7号线北段四大工程同时开通,让栖霞大交通格局全面展开,区位能级跃升。今年,栖霞区在快速化改造、过江通道、地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保障上持续发力,同时统筹推进“智慧停车”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好“公路医生进乡村”安全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公共出行品质,“接下来,栖霞区将继续稳步推进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做好仙新路过江通道、龙潭公铁水联运中心建设、宁扬城际、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的协调保障。”

  “全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们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引。”建邺区卫健委党委书记颜筱娟表示,建邺区坚持把办好公办托育作为提升“一老一幼”服务、优化区域发展生态的重要切口,大力推进公办托育服务建设,全面推进“一区一街一普惠”,构建全区“1+N”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1918”医育融合模式的建邺实践,打造“五统一”的建邺公办托育特色品牌。建邺区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为辖区居民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妇女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诊疗保健服务。作为南京市首批试点区,建邺区还创新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出19个风险小、操作相对安全的护理服务项目。

  推动产业和科技“齐发展、高质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必将全面激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能。”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表示,江宁区将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果敢的实干行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全会精神,奋力勇当南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路先锋。强化先行使命,聚焦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行区,优化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建设机制,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探索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路线图”;强化法治理念,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片区大党委机制和“一网统管”平台,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法治护航、数治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系统实施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作战图”;强化问题导向,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组合拳”,扎实落实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施工图”,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时代红利。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近年来,浦口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特色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绘制了数字乡村“一张图”,为乡村发展提供在线化、数据化、精准化的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农业农村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慧星说,浦口区将继续围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要求,深入探索都市近郊型数字乡村振兴发展特色路径,围绕生产要素、粮食安全、惠农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五大板块,协同推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服务,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持续扩大改革影响力,全力交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浦口答卷。

  南京市日前发布的国家级改革试点汇总名单上,雨花台区的“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赫然在列。围绕软件主导产业特色,雨花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重要支撑。雨花台区不仅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更先后4次荣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全会公报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雨花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雨花将深入打造“双创”升级版,以建设“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新雨花为目标,聚力“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不断做强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人才集聚、营商环境优势,有力促进各类“双创”主体融通发展,推动雨花成为南京“双创之核”。

  “全会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溧水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双临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制造根基。围绕“打造全市制造业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任务,溧水将紧扣“1+3+1”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赋能产业强区建设;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实施“零碳”园区和工厂创建,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深入实施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计划,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其中与民生有关的内容,切入点很细、很实。”鼓楼区水务局副局长张强说,鼓楼区从规范监管水环境整治的“源头”排水户切入,构建“数据底座+智慧运用+人员协同”的“数智人”排水协同监管新模式,形成中心城区全域治理、系统治理的生态环境改革示范。“我们开发出一套完善的排水监管系统,给予排水户‘一户一档一码’,实现全区排水户信息全覆盖,并精准强化了全区流域排水监管。”张强说,截至目前,系统累计录入排水户12320户,目前还正纵向延伸应用,从原有排水户(小散乱、企事业单位等)延伸至全区76处临排工地,并将工地日常排水巡查监管纳入系统。

  医疗健康与百姓生活幸福度息息相关。玄武区创新打造了全天候、全链条、全流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平台、提供热线、延时诊疗,破解非工作日就医难;提供转诊快、会诊快、治疗快的就医渠道,破解挂号看病治疗慢;推动诊前、诊中、诊后无缝衔接,破解慢病后续管理繁。2018年玄武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家医工作室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60个社区全覆盖。2023年,全区获评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玄武区卫健委副主任周平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玄武将持续全面推进改革,以更优机制、更大动能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让百姓看病不再“难”。

  “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秦淮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新城开发反哺老城保护更新,进一步深入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秦淮区更新办常务副主任李建波介绍,秦淮区正在重点推进小松涛巷、石榴新村、荷花塘、复兴巷5号等14个居住类棚户区及历史地段更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结合“全域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城市硅巷”及“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等特色品牌建设,秦淮区以多元参与下的“开门规划”,引导土地“全生命周期”利用的城市更新工作为重要抓手,探索“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老城保护更新模式,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品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高老城街巷居民生活水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此次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淳区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聚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一步提升和释放生态环境的潜在经济价值,切实推动高淳绿色发展指数与生态惠民水平同步提升,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标签:改革;科技;排水
责编:张睿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