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顺贵诗选
2024-08-26 15:49:00  作者:邵顺贵  
1
听新闻

巫峡一瞥

一一题巫山大峡谷

 

峡谷是青山对绿水敞开的心扉

那道天堑形如

青山心中的唯一

碧水

已得一人心

 

巫峡

万里长江于此

转山转水转轮回

 

巫峡的水多半源自巫山云雨

余则为青山滴下的“翠”

传说中不曾传说的是

巫峡的水是神女的乳汁

 

谁说逝水无痕

东流水在两侧的峡壁上均有留白

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年年我心依旧

 

此处的风是雄风

此处

云让天悠悠雾让地悠悠

碧水青山让我心悠悠

 

漂来荡去的游船

让江水在奔赴天涯之前

给了峡壁一个拥吻

 

巫峡让万里长江在枯水期“抑”

在丰水期“扬”

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一朵

铿锵玫瑰

 

今秋乃为蚕宝宝织就

一一立秋遇雨

 

有了一片落叶的垂范

雨滴也从云朵上飘然而下

圆圆的雨滴已将身子团成了一团

因此无需担心脸先着地

 

雨滴一落地

就把带来的秋意

铺展开

 

窗玻似为一汪永远的春水

上有很多小蝌蚪

在找妈妈

 

所谓的雷鸣

许是雨滴从云朵上的剥离之声

雷先得大喝一声给自己壮胆

然后才敢跃向如火的田野

 

窗外的雨声仿佛是蚕在咀嚼桑叶

今秋乃为蚕宝宝织就

 

从今日开始

开门推窗的吱呀之声

皆为秋声

 

它的定妆照是“金”蝉

一一并赠褚兆明

 

生命中的绝大部分光阴

都生活在负一层

 

非高枝不栖

于呼风唤雨之余

将人间的真善美加以讴歌

但同时也在声讨人类的劣根性

 

蝉翼很薄

若要高飞得先从翅膀减负

 

于夏日破土而岀

似为一朵夏日的飞花

我们因一叶飘零而悲秋

它却因之而抚动了

心弦

 

若非众志成城同心同德

所有的蝉怎会传唱着

同一支歌

 

蝉鸣

荡涤着人间

那声浪有二十三米之高

 

它的定妆照是

“金”蝉

 

它在狮子山巅北望中原

一一题图并致可可

 

一座空中楼阁被传统的榫卯工艺

与六百余年前的大明王朝

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

让阅江楼“实”至“名”归

 

六百余年来

那块地基历经了江山的兴替

与看惯了波诡云谲以及春水的沉浮

 

从吴宫花草拾级而上

让人一步步地置身于更远

更为广袤的时空

将古都的过眼云烟渐次回眸

 

在落星楼你能感受到大地的震颤

齐云楼让人有荡胸生层云之感

临春阁里花好月圆春光永驻

结绮阁中掌中纤腰红袖添香

 

于“目吴会于云间”之余

东厢的飞阁流丹似花团锦簇

西壁的碧瓦朱楹如山岳潜形

南庭的桂殿兰宫像斗转星移

北院的雕栏玉砌赛黄河九曲

 

挑檐似吴钩于江河里捞起万道霞光

其画廊上镌刻着大好河山

彤扉彩盈里又掺杂着

中华民族的几多幽仇暗恨

它没经历过

但从雄狮的怒吼中已深切地感受到

 

明四层有四海一统之寓意

暗七层暗喻七巧伶珑巧夺天工

52米之高

哪怕历史已被束之高阁

它仍可以一页一页逐字逐句地翻阅

52米之高

其倒影足以品阅不同深度的江水

 

它在狮子山巅

北望中原

 

后记 : 可可,当代作家诗人,本名徐歌,现居南京,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工人,现为某国企资深文员。

 

云一入秋水便为秋波所融

 

云是一块吸收热量的海绵

飞去了远方的同时也带走了酷暑

于空中穿梭的鸟儿把炎夏

切成了无数个小块

以便一朵轻云也能带走

沁岀一粒汗珠的热量

 

云还是岁月的一个序章

翻过这一页

光阴便来到了三秋

 

云去哪夏天的鸟儿也去了哪

它们都是飞着去的

云儿可以驮着飞累了的鸟

鸟儿可以驮着飞累了的云

空中一动不动的云

正于鸟儿的背上酣然入梦

 

秋水里鲜见一朵云影

云一入秋水

便为秋波所融

 

没了云儿的遮挡

人们一眼便望断天涯

 

它若不圆珠何以有泪

 

它以28天为一个周期

一天带给人们一个俏模样

一些日子众星捧着它

一些日子人们将它寻寻觅觅

 

它在思念的风中漂泊

于中秋这一天离人间最近

 

它还在两颗心之间鸿雁传书

它比心还软

被心房一碰它就凹陷了

 

中秋月最大最圆

多送了人间一缕白月光

让人间多了一份牵绊

若非这么大这么圆又何以彻照人间

 

月缺月圆

是它在辗转反侧

是它在忖度该如何安放

人们寄来的

相思

 

它是一个钟摆

从月圆到月缺那缺失的部分

落向人间便成了光阴

便成了遗恨

 

中秋月看似比寻常大了那么一点点

因它的位置发生了些许变化

其意义就像把100100变为了

100100次方

 

它若不圆

珠何以有泪

 

秋水诞下了流金岁月

一一题图并赠孙慧

 

春水与春花有着相同的基因

到了秋天也会秋实

那遍野的金黄绕不开每一条河流

 

秋水有着金子般的质地

让逝水年华永不生锈

永远在记忆的深处熠熠生辉

 

金子般的质地让秋意可以无限延展

从一个柿子延展至中国红

从大自然延展至人生

 

秋水

诞下了

流金岁月

 

以黄金之比重

星星只能漂在水面上

像个漂自故乡的漂流瓶

 

其富丽堂皇的一面

大自然只偶露

峥嵘

 

能够让这液态的黄金波光流转的

唯有

人性的光辉

 

它徒步测绘那张乡愁的蓝图

一一题图并和杨德祥

 

关于乡愁

牛角也像胳膊肘子一样朝内弯

关于中秋

一对牛角分明是两个

尚未璧合的半圆

 

故乡的老黄牛像和缓的春风一样

不疾不徐地走在田野上

将泥土耘成浪

向远方漾起层层的春波

 

牛背从不闲着

刚放下孩时的我们

转身又驮起了蓝天

 

它将牵引绳拴在鼻孔上

怕我们与童年走散

 

它让我们记住了故乡的每一条河流

那些日子里我们曾将一些光阴

藏在了水中

 

寄自故土的乡愁

它那深深的蹄印是那枚邮戳

它总是低着头

像一艘重载的船儿

 

它徒步测绘那张乡愁的蓝图

反刍时

会吐岀我们的童年

 

后记 : 杨德祥,当代著名诗人,现居南京,为“八行体诗歌”创始人。先生为我的良师益友,一首《致故乡的老黄牛》道岀了其浓郁的故乡情结,某拜读之余聊以小诗一首作和。

 

他们把“天府”背来蜀地

一一题图并和陈守友

 

山在千山之外

西沱在青天之上

从山脚下仰望

那一个个汉子构成了一个天梯

他们把百味之首背上了天堂

从此天堂里将升起袅袅的人间烟火

 

他们不是向生活低头

只是向大山致敬

朝阳伴随着他们的脚步上升

他们是最后的背盐人

升华的汗水吧嗒的旱烟

将形成历史的烟云

 

一双绵柔的草鞋不会踩伤山的肩膀

一根竹杖让箫与笛的清音

在山谷里悠扬

竹筒里的酒醉了松涛

 

那石阶上潺潺地流淌着

雨水汗水和笑泪

还有流年

 

向上是他们唯一的信念

雷声的主要成分

是他们震天价的号子

 

盐渍难以去除

久了

他们的背上就会形成一座盐矿

他们奔走在人间与天堂之间

他们有着双重身份

向上是背夫

归程已俨然天使

 

只有他们知道天堂的入口

他们把希望背高把幸福背高

在那高绝处

他们的忧伤已云淡风轻

 

与山相处久了

他们的额头就有了山的嶙峋

他们就有了山的情怀

与山的风骨

 

巴盐的背夫们

千百年来你们上百代的传承

终于把“天府”背来蜀地

 

后记 : 某之同窗陈守友,网名时间陪我寂寞,淮安市作协会员,教职工一枚,现供职于淮安市洪泽区实验中学。其为巴盐背夫们的题图诗很耐读,某读之欣然作和。

 

千山为证的告白

一一和潘桂《我的灵魂早已脱缰》

 

月儿下着清辉

这清辉是月儿的相思雨

因为你

我的心每一个夜晚都经历一个雨季

 

若非深陷蚀骨的相思

怎会有月缺

当思念被越拉越长的时候

我越是不敢放手

那缕脱手的思念会伤你三生三世

 

水做的你在我的梦乡里缦回

俏皮地化作了一颗颗泪滴

从我的眼角作别

追寻你

我的灵魂早已脱缰

 

你钟爱葡萄

你是否已感受到葡萄的青藤

是我为你编织的情网

每一粒晶莹的葡萄都将你看了又看

且放大了你的笑靥

 

流水因为流经你的梦乡而悄无声响

金桂因出自你的香闺才有了

醉人的芬芳

因为倒映过你的娇媚

秋波让人春心荡漾

 

我爱看你秀发飘飘的模样

又怕你绾发时梳掉我痴情的目光

你的酒窝里满斟着

你用笑意精酿的美酒

偶尔所斟的香茗

那是你微沁的香汗

 

就像凋零的春花日积月累成红尘

我的时空里满是一幕又一幕

我投向你千爱百怜的目光

于是在世人的眼里

我看你的目光万分迷离

 

如果春水的甘冽是因

指缝间尚余花儿的体香

那么秋夜的皓月是否是一场

以千山为证盛大的告白

 

在时光的河流里我泊着一叶扁舟

准备随时划向你的心海

那一个个桨涛为你痴为你狂

为你晕头转向

 

我是一个爱情的纤夫

我的纤绳

就流星那么长

但足以划破夜空划破天际

划出一缕凄美的忧伤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