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坚|实地核查——农商银行信贷审计 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2025-11-16 21:1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海坚  
1
听新闻

  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发放贷款,信贷资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信贷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风险日益凸显,传统的案头审计(仅审查书面文件)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诸如贷款资金挪用、借款人经营状况虚假、抵押物价值高估或状态不符等深层风险。因此,实地核查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控制与审计程序,旨在获取第一手、最真实的审计证据。

  一、实地核查的目的

  通过实地核查,一是确认借款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检查贷款资金用途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核实抵质押物真实存在且价值是否匹配,全面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二是看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环节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否存在潜在风险隐患;三是评估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和意愿,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二、实地核查的必要性

  实地核查绝非“走过场”,其必要性体现在:

  (一)弥补信息不对称。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实地核查是打破这种不对称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二)发现欺诈行为。许多精心策划的骗贷行为在审查纸质材料下难以察觉,但通过实地核查可以轻易揭穿。

  (三)提供审计依据。为审计取证、定性、结论提供坚实、直观的审计证据。

  (四)保护银行资产。能够及早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将风险扼制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资产。

  三、实地核查的方法及要点

  实地核查应围绕“望、闻、问、切”四个维度展开:

  (一)“望”,验证生产经营真实性。确认借款主体是否真实存在并正常运营,生产是否繁忙有序,经营规模是否与客户经理调查相符,估算实际产能利用率;实地盘点重要原材料和产成品,观察库存水平是否合理,存货流通速度是否正常。

  (二)“闻”,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追踪贷款资金的真实流向,确保资金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防止挪用。核查借款人收入情况、还款意愿、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直观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水平和市场景气度,判断其现金流产生能力。查证担保有效性、担保人收入稳定性及资产状况;重点核实房产性质是否可上市交易,实地评估房产地段、房龄、周边配套,判断变现能力,评估价值是否偏离过高。

  (三)“问”,访谈管理团队与员工。通过与实控人、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进行的访谈,了解其行业情况、经营策略和财务状况,评估其诚信度和还款能力。向一线员工侧面了解,核实员工薪资发放、生产经营等情况。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书面材料中未揭示的风险信号,如劳资纠纷、环保问题、库存积压、关键客户流失等。

  (四)“切”,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通过查看原始采购合同、销售订单、增值税发票、水电费账单、工资单等,验证借款人资金需求的合理性。核实抵押房产出租状况、保管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重复抵押或司法查封等瑕疵。

  四、实地核查的工作要求

  为确保实地核查的质量和效果,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专业性与独立性前提。审计核查人员应具备信贷、财务、审计及行业知识,并保持职业怀疑和客观中立,由两人或以上组成进行相互监督。

  (二)周密计划与突击核查。核查前应制定详细的方案,明确核查目标、范围、重点和人员分工。核查时尽可能缩短通知与实际开展的时间,减少被查单位准备的机会。

  (三)程序规范与证据充分。使用标准化的核查工作底稿和核对清单,确保关键环节不被遗漏。综合运用笔录、拍照、录像、复印、录音(需告知)等方式,固化审计证据,所有证据需经被核查方签字确认。

  (四)沟通技巧与职业操守。核查人员要善于提问和倾听,能从对话中捕捉关键信息,并对核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严格的保密责任。核查人员要严格遵守廉洁纪律,不得接受被核查单位的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

  (五)报告及时与跟进有力。核查结束后,应及时撰写报告,清晰陈述发现、分析风险并提出明确的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对发现的问题,要督促业务部门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形成风险管理的闭环。

  总结来说,“实地核查”是农商银行信贷审计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它通过眼见为实的方式,将静态的财务数据与动态的经营现实相结合,是识别、评估和控制信贷风险最关键、最有效的防线之一。

  (兴化农商银行 袁海坚)

标签:借款人;审计;还款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