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苏鲁交通线:永远绽放水晶般璀璨光芒
2023-08-25 14:4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 一  
1
听新闻

  在江苏、山东两省交界之地,有两个鲜为人知的红色地标——苏鲁红色交通线的旧址(白石岭)和经过地(安峰山)。由于我家的老宅子便是新四军一个营的驻扎地,自小便听说过一些红色故事。大学期间,我在江苏GA教育馆实习期间,馆长马来亚跟我提起苏鲁红色交通线的故事。自那以后,我便有了探寻的想法。这次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在苏北工作两年的我,终于踏上了探寻遗址遗迹红色印记的路程,一探究竟。

  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我从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旧址大王庄出发,驱车两个小时,便来到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安峰山烈士陵园里的苏鲁交通线纪念馆。这是一个微型的纪念馆,专题展示苏鲁交通线的创建背景、创建过程和创建后立下不朽功勋的展馆。本来联系了东海县党史办一名专家带领一起去参观的,不巧那天情况特殊,未能如愿。我们就通过查“百度”搜索,自行探访苏鲁交通线旧址。

  历史上的红色交通站点与现实中的红色地标建筑在脑海里交叠闪现,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历史彷佛要从泛黄的红色典籍中走出来,向我们述说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与隐蔽战线“地下党”人的无声功勋。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两支重要部队,可以说是抗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这两支大部队在抗战时是相对“独立”的,但若一味以为他们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便不免肤浅,不免缺乏历史常识,更别谈什么“政治正确”了。八路军与新四军之间,他们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有!——苏鲁红色交通线便是他们之间的秘密联系通道。经过不断挖掘,这条交通线横跨陇海铁路,穿越苏鲁两省,是华中与华北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必经关口,是江浙皖革命根据地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交通咽喉。可以说,苏鲁交通线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是无名英雄们铸就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的炮火洗礼,解放战争的硝烟锤炼,建国后功成身退的默默无闻,在苏鲁交通线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苏鲁交通线精神。历久弥新,苏鲁交通线精神时至今日,依然绽放水晶般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党员、青年干部赓续红色血脉,继往开来,恪守初心,传承使命,走向新征程。

  “回顾苏鲁交通线的发展历程,1938年5月,华中与华北以及延安之间陆上联系中断,只能通过不便隐蔽的海上交通往来。为此,淮海区党委与山东分局鲁南地区党委商定,以陇海铁路为界,南苏北鲁,开辟陆上“地下交通线”,保障华中、华北、苏北、鲁南主要是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来自“水晶之都”的红色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华中局通向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通信送报告的第一个交通要道,是新四军与八路军两大军种之间联络的军事要道,是党中央派来华中干部与送来华中文件的必经要道,也是党的七大代表奔赴延安的主要通道之一。”

  据查资料,当时苏鲁交通线主要分布在日伪控制的陇海铁路张谷桥南北两侧,路北的白石岭、彭宅,路南的后张谷,均设有各种民房掩护的秘密交通站。——查百度,找地名,沧海桑田的变迁,多数已经寻不着实地踪影了,即使找到地方,也没了遗址遗存。被列入的白石岭,导航过去,是当地乡贤所办的“樊氏图书馆”,还有一个百度地标是“邓演达文献馆”,带有几分“红色文化大院”的特质,“白石岭旧址”几个字是刘源将军题写的。也许真正的历史遗迹遗存,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年在大学期间的“红色小胡庄”寻亲、“红色陈圩”探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地方大多没有历史遗存。如同我的老宅子,“刘胡兰式女英雄”王华家乡——沭阳县塘沟镇碾盘村梁老庄,当年新四军的一个营就住在我家老宅子前的那棵老榆树和小竹园边,我的祖父跟我说,老榆树和小竹园在二三十年前就刨了,如今只剩下当年新四军开挖的那个汪塘——这个汪塘在老宅子门口,将梁大庄一分为三:老庄、后园、前园。没有遗存就称不上历史,只能叫做民间传说故事。——近几年的红色文化社会考察中我深深体会到,保护历史遗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不需要造历史,不需要假文物,无论是小胡庄,无论是“马厂造”,无论是陈圩。有些人说,全域旅游就是靠编故事,然而红色历史是不能“编故事”忽悠后辈的。这里的苏鲁红色交通线也一样,不是找几个名人写几个字就能恢复历史的,毕竟名人既不了解真情实况,也没有来过这里。当然这给我们挖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开了个好头。下一步,结合全域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对我们乡村振兴,抓好党建引领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党活动到哪里,我们就畅通到哪里”。这是当年交通工作口号,可以视同为苏鲁交通线口号。交通员们日夜穿行在敌人的空隙中,踏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出生入死,坚持信件必达、使命必达。据正式的资料记载,1942年春,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去延安也是经过这条交通线,并由当时的中共陇南区委书记周朝瓛亲自送过路北。陈毅、罗荣桓、谷牧、费孝通、张震也曾经路过这里。至今,在盐城阜宁单家港、鲁艺华中分院旧址,淮阴刘老庄以及沭阳陈圩、小胡庄、梁老庄、秦马棚、炳来、沂涛、马厂等地仍然流传着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听我三叔讲过,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大官”还曾经到过我家老宅子附近“烟雨迷蒙访旧踪”,当时的情景是:“大官”来到村庄,由于老宅子是村庄的CBD,“大官”从村南走进来到老宅子跟前,再往北走两三家,再不走了,然后往汪塘走去,在竹园边扶着老榆树,不停驻足观望,当“大官”发现汪塘“丁”字形河道时,连连说“就是这里,这里风水好,保护了我们新四军战士”。据说,村子里很多人都见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市县乡村的干部陪着京城或者是外地的“大官”来“寻旧踪”。

  解放战争时期,苏鲁交通线上的斗争更加尖锐。1947年2月,苏皖边区北撤鲁南的干部、民兵及家属经过安峰山时,遭到国民党整编28师及反动武装包围合击,牺牲400余人。党史上称“安峰山事件”,也被称为“第二次皖南事变”。5月上旬,潼北工委书记李铁民率领陇海铁路北民兵由苏鲁交通线南返进军安峰山,取得大捷,缩小反动派在苏鲁交通线的占领区。当地军民抓紧武装建设,完成土地改革,协同野战军出击,重新在铁路沿线部署地下情报人员,扩大武装交通队,及时打击敌伪,确保苏鲁交通线畅通。

  红色血脉永赓续,革命精神万代传。由于苏北老区相对欠发达,挖掘整理工作也相对滞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党史部门组织发掘整理苏鲁交通线的历史,苏鲁两省参与汇编。建党100周年前夕,尘封30多年的红色档案和苏鲁交通线旧址,再次进入人们视线。2021年6月,苏鲁交通线旧址和经过地两处红色地标双双入选由江苏省民政厅、省委党史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办联合发布的江苏首批100个红色地名。

  追寻那段革命历史印记,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传承精神,推动工作。苏鲁交通线所取得的成就与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学习、传承。从党的“八七会议”开始,党内交通网就逐步建立起来,“哪里有党组织,党内交通就到哪里去。”交通工作牵涉整个战局,与革命工作息息相关,正如毛主席夸赞“龙潭三杰”熊向晖时所说:“一人能顶几个师”!苏鲁交通线自1938年形成,1941年正式建立,至1948年东海解放,存续10年,在敌人封锁严密的陇海铁路两侧,十年间无一事故和损失,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不朽功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锤炼洗礼,在酝酿、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体制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启示之一,党的领导是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苏鲁交通线自初步形成起,因保密等复杂原因,分属山东滨海地委、滨海区党委,苏皖边区党委、淮海区党委、华中局、山东分局、华东局、华中第六地区专员公署、淮海六分局、海陵县委、东海县委、潼阳县委等领导,各个历史时期,党组织始终选送政治可靠、忠诚奉献的优秀党员担任交通工作,在紧要关头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亲自交代任务和工作方法,要求“人在文件在”。正是党的关怀照顾和正确领导,红色交通员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斗志高昂,成为革命战争年代不可或缺的力量。启示之二,战时邮局、交通、发行工作合并实现创新型“一元化”领导体制,是革命斗争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实际需要。建立统一的战时邮局,是交通工作的创举,对我们战时动员体制,举国办大事很有启发。启示之三,红色教育,信仰教育,对动员群众鼓舞斗志非常必要。战时交通工作产生于最艰苦岁月,敌伪“扫荡”“三光”“蚕食”,碉堡林立,没有赤胆忠心,没有机智勇敢,是难以完成任务的。东海邮局黄来、李玉林等同志献出宝贵生命;海陵邮局局长陈历烈士化装成乞丐为毛主席送信,奋战交通线九年如一日;地下情报员戴青云、周风竹被伪政权活埋;东海县政府交通员吴廷华、周朝访被敌伪以割电话线罪名残杀。等等。他们没有出卖同志,出卖组织,宁死不屈,永垂青史。经验之四,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鱼水情,自愿供食宿,当向导,报敌情,保畅通,乃至冒死掩护,即使惨遭杀害也要护好党的生命交通线。

  苏鲁交通线建立于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年代,它的建立、运行以及所发挥的作用,为我党敌后抗战史所永记。苏鲁交通线的伟大胜利,进一步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障。有人概括苏鲁交通线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恪尽职守,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严守纪律,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就是要永远缅怀革命先辈们的功绩,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赓续先辈们的红色基因,擎起先辈们的红色旗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青春智慧”。

(梁一,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石集居党支部副书记。)

标签:交通线;新四军;宅子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