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情感的共鸣!“热血铸荣光”演出引起巨大反响
2025-09-03 14: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由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办的“热血铸荣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文艺展演”首场演出在南京成功举办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反响空前。

  “这场演出我实际看了两遍。早在当天上午观看彩排时,我就发自内心感到震撼。”作为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巡视员朱成荣全程参与了演出的筹备工作。他说,展演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主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如今分布在四面八方,但大家舞台上一相聚,军人气派仍光耀夺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推出这样一台节目,教育意义深远。”朱成荣曾在党校学习工作40年,他期待,这样的演出能继续走进党校,为“红色学府”增添更多丰富的学习形式。

  “我们提前为展演做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工作,对很多环节比较熟悉,但真正到现场看到展示成果,仍然觉得感染力极强。”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创作中心主任吴建宁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和新华日报目前正联合摄制80集微纪录片《嵌入大地的英名——江苏地名里的抗日故事》。展演现场,以80集微纪录片为背景创作的情景朗诵——《嵌入大地的英名》打动了很多观众。作为该纪录片及情景朗诵作品的创作者,吴建宁表示,当投入作品创作的表达情景中时,整个人的心里都在滴血、流泪,为那些年纪轻轻逝去的英烈而惋惜,为那些侵略者感到痛恨。“演出现场,当朗诵者读到林心平烈士的段落时,大屏幕背景浮现烈火燃烧中年轻样貌,全场鸦雀无声,我扭头看到身后观众在流泪。”吴建宁说,创作过程中,林心平烈士带给他的情感激荡尤为强烈,很欣慰能把自己的采访、学习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更多观众。

  作为《嵌入大地的英名》80集微纪录片拍摄制作参与者,汪言语表示从中深受教育。“前辈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永远学习铭记。演出中,《嵌入大地的英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把烈士们的抗战事迹生动呈现在舞台前,现场有许多观众都流下泪水,我也不禁落泪,这是一场情感的共鸣,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红色文化带给人一种精神力量,让我们在挫折面前顽强不屈,在追求正义时视死如归。它具有阳刚、进取、开阔的精神气质。”原总政311基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明说,首场演出放在大学校园恰到好处。“展演中有大量红色经典作品,我看到很多大学生听得入神,现场还有好多家长带着小孩子专程来看演出。红色文化正需要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张明看来,红色文化就像我们民族的“钙片”,无论是从革命岁月走来的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需要持续“补钙”。

  “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民族独立与企业发展的和平环境。”当兵的人酒业董事长任志扬说,在观看文艺展演中,他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共鸣,深刻认识到: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转化成企业发展动能。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任志扬觉得,要有“永远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要有“离队不褪色”的政治觉悟,要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当兵的人酒业(南京)有限公司是退役军人联合创业的企业,公司高层大多数是退役军官。“在企业内部,我们也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扬抗战时期的奋斗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南京经济发展做贡献,为退役军人争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作为一名军旅文艺老兵,能参加这一台文艺演出,很是光荣。”本次展演中,一级演奏员、原前线文工团团长杨积强携学生带来的二胡演奏《沂蒙山小调》《战马奔腾》令人振奋。“在那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艰难岁月里,我们的先辈革命文艺战士拿起文艺武器做刀枪。谱写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赢得胜利的文艺作品。今天,通过我们的重温再现,用音乐向先烈致敬,用诗歌向难忘的岁月致敬,用我们的赤诚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致敬,这就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一种弘扬。”

  在展演节目话剧《旋翼人生》片段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湛扮演青年王适存。他说:“这部剧展现了王适存的学者风范和对直升机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家国情怀。我们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王适存攻坚克难精神的同时,也获得了激励我们自己实现梦想的力量。”红色基因,蓝色梦想。“舞蹈《承诺》不仅契合‘热血铸荣光’主题,同时也体现着我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航空报国志向。”南航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团团长刘嘉怡说,在舞台上通过她们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别具意义。

  “整场演出最打动我的,是尾声《开创未来》的‘对话’环节:镜头切到南航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正为国产大飞机做静力试验;旋即回到剧场,演员们举起老式木刻版画《到前线去》——历史与现实的蒙太奇,让人瞬间明白:今天的机翼、芯片、算法,正是昨天的汉阳造、台儿庄、平型关。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锈铁,而是仍在燃烧的炭火,只要青年俯身,就能点燃新的火炬。”省委党史工办征研三处三级调研员张磊说, 80年过去了,我们不再需要用肉身堵枪眼,却仍需用青春去堵技术、文化、发展的“缺口”。感谢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用一台演出把宏大叙事翻译成可感、可触、可共鸣的青春体验。

  “这场文艺展演,无疑是一堂震撼心灵、生动深刻的‘思政大课’。”南航能源与动力学院研究生郭霖说,这场展演通过艺术的语言,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具象化,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可歌可泣的民族记忆。演出不仅是对抗战英烈的深情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弘扬。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今日之荣光是由先辈的热血与信念铸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激励我们青年一代赓续红色基因,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八十年沧桑巨变,但伟大的抗战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南航信息化处姚远说,这场演出让他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要立足本职岗位,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创新勇气和奉献精神,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红色基因,以实干担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对先烈最深的告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观看《热血铸荣光》文艺展演,仿佛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更具特殊意义。”南航机电学院教师黎向锋说,交响管乐《在太行山上》的铿锵、抗战歌曲联唱的激昂,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话剧《旋翼人生》片段——南航人深耕航空科技的执着,正是对抗战时期“航空救国”精神的当代诠释。整场演出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航空报国”初心的重温。“作为南航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唯有赓续红色基因,以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践行使命,方不负先辈热血,续写时代荣光!”

标签:; ;抗战精神;红色基因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