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师傅载着我驶向南京南站,准备搭乘高铁。行驶在沪蓉高速上,两个惊险的瞬间,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
彼时,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一辆辆汽车仿若离弦之箭,疾驰向前。不经意间扭头,我赫然看见右侧车道上,一辆黑色SUV的年轻驾驶员双手竟完全脱离方向盘,低头专注地盯着手机屏幕。他嘴角挂着微笑,似乎正沉浸在某件愉快的事情中。从车辆的行驶状态判断,这绝非配备有智能驾驶或自动导引系统的车辆。他大概率只是想在自以为安全的间隙,回复一条短信或处理其他事务,随后迅速恢复正常驾驶。
还未等我从震惊中缓过神,前方一辆半开车窗的乳白色奔驰轿车映入眼帘。同样是位年轻驾驶员,他左手虚扶方向盘,右手捧着手机,脸上带着与前者如出一辙的轻松笑意。目睹这两幕,我不禁脊背发凉。他们究竟是高估了自己的驾驶技术,还是忽略了科技的局限性?难道真的笃定自己的驾驶技术万无一失?
即便车辆搭载了智能驾驶系统,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远未达到可以让人随意分心的成熟阶段。现实案例已反复敲响警钟:现有传感器面对复杂路况时,存在难以克服的“致命盲区”—— 强光下,激光雷达误判率超30%;摄像头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准确率不足20%;毫米波雷达甚至无法有效区分异形物体。多传感器协同决策也存在诸多短板,就像2025年全球首例无人驾驶车辆互撞事件,涉事车辆的激光雷达均未能及时识别对方动态轨迹,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如果是手动驾驶,问题就更加严重。再高超的车技,也无法杜绝意外的发生,毕竟危险往往就藏在这 “自以为安全” 的侥幸里。
不知此刻的高速路上,还有多少抱有类似侥幸心理的驾驶者?分心驾驶的危害远超想象。实验表明,开车时打电话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驾驶的2.8倍,看手机、发短信发生事故概率更是正常驾驶的23倍。正常驾驶时,驾驶人反应时间在0.3 秒-1秒,而使用手机时,反应时间会延迟约3倍。以60km/h的时速开车,看一眼手机最少需3秒,车辆就会在 “盲开” 状态下行驶约50米,这期间极易诱发事故。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碰撞事故和65%的邻近碰撞都与驾驶分心有关,而驾车时发短信、打电话是常见的不安全行为。现实中,不乏因回复一条信息,便造成家破人亡惨剧的案例。想到这些,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冷汗也不自觉地冒了出来。
在此,我真诚地呼吁每一位司机:驾车出行时,一定要牢牢握住方向盘,将全部注意力聚焦于道路。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更是对家人、对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担当。毕竟,安全驾驶容不得半点侥幸与懈怠,莫让一时的分心,成为无法挽回的悲剧导火索。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孙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