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皖西行不足
2025-04-14 13: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澜涛  
1
听新闻

  爱国主义教育拉开旅行帷幕

  安徽省和我们江苏省历史上情同手足,在康熙元年(1662年)省级行政体制调整中,被合并为“江南省”,与江西省合称为“两江”,所以那时的最高行政长官叫“两江总督”,尹继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曾先后担任过“两江总督”的要职。

  无论历史上的江南省,还是现在的江苏省和安徽省,无不以浩荡东流的万里长江为纽带,连接而成的水光潋滟、流光溢彩的珍珠般银色水带,依旧在闪烁她钟灵毓秀、大家闺秀品质的时代光芒。

  然而,长江天堑,自古风云变幻莫测,纵使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东吴陆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哪怎如1949年4月20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兵百万,在西至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的千里江堤上,发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强渡长江的壮举,迅速突破了南岸国民党吹嘘的所谓固若金汤的江防,占领了贵池、铜陵、芜湖、镇江、常州、无锡,并在4月23日攻克总统府,都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

(渡江战役五大总前委雕塑)

  渡江战役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诞生最为绚丽的曙光,她跟先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一道为1949年10月1日,伟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同样具有卓越的历史功勋。

  4月的首日,笔者和家人跟随南京六零空间旅行团队,参观了巢湖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在直对纪念馆大门数十米矗立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渡江战役总前委负责人的雕塑,再现了他们叱咤风云的将领风采。

  巢湖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宛如两艘并行远航的战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的非凡壮举。我们走进馆内,迎面而来是一段斑驳的历史再现,仿佛时光倒流到1949年那个难忘的春天。长江天险阻挡不住正义之师南下坚不可摧的力量,更阻挡不住人民摘取渡江战役胜利的伟大成果!

  我们看见在展览馆的中央,巍峨地陈列一幅气势雄伟的浮雕群像,身临其境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战士们,在船工们驾驶的船上,冒着硝烟弥漫的炮火强渡长江的壮烈画面。浮雕前,一位风度翩翩的女讲解员,生动而又感人地讲述那段历史,她告诉我们:“这个浮雕是历史的真实再现,那时长江上每一艘船不论大小,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每一个战士都是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每一名船工都是共和国的无名英雄。他们的名字或许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的功绩却永远地镌刻在了人民的心中,因为他们用热血和青春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在纪念馆里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述,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渡江战役的胜利的来之不易,格外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我们现在出门旅游,无不跟这场战役的胜利密切相关。多少解放军将士们,为了我们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环境,付出了他(她)们年轻的生命。

  我们不啻于接受了一次传统的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而奋斗!

  笔者是一名党员,在参观感慨之时,情不自禁站在纪念馆陈列的党旗下,举手重温了入党誓词,让自己参观巢湖渡江战役纪念馆变得分外有意义。

  九十里山水画廊如展馆

  4月2日早晨,我们乘坐的南京六零空间大巴车,从六安市曙光铂尊大酒店出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的功夫,就到达了大别山九十里山水画廊风景区。

  一路上看见一片连着一片的油菜花田,像金色的花海在外车窗外快速地掠过,原野里、村庄旁、田埂上、岸堤边,恍如被铺上了一层层金色的地毯,在明媚的春阳照耀下,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跟远处连绵的峰峦、翠绿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美丽的春色图景在我们前往大别山的途中,就已见端倪,倍感九十里山水画廊有多美妙了。

  大别山方圆400平方公里,坐落在皖鄂豫三省交界境内,它既是风景名山,又是刘邓大军当年千里跃进到此的战略要地。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从这里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毕生被2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成为军界受衔史上的佳话。

  大别山山名是由汉武帝刘彻给起的,那早了,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多年的时候,刘彻封禅南岳,途经今天的豁山县境内一座连绵起伏、景色秀丽的大山,由于他迷恋此地美如画卷的山水,竟然2个月未能走出这座大山,皇上感慨曰:“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之大,应别于天下。”从那时算起,大别山一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九十里山水画廊风光带,是从六安市开始算起的,涵盖六安到大别山风情谷沿途约68千米的行程。在这段看似平常的行程里,除了笔者上述提到的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外,还有红瓦白墙星罗棋布的村庄,一岱远山的倩影,近水的涟漪微澜,桃花、梨花、茶花和凤仙花的烂绽开放,真可谓画廊如带,景色奇瑰,悦人眼目,美不胜收。

  风情谷是大别山90里山水画廊的核心景观区,玲珑剔透,瀑布倾泻,山水互相,生机盎然。依凭栏杆,香草湖四周的优美景色映入眼帘:清澈的湖水深而绿蓝,这便是传说中的剐水那口湖,倒影着湖畔四周的峰峦叠嶂的山体,山环水绕格局在这里是个典型的呈现。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风情谷交织的画卷,一览无余展现在游人的眼前。尤其峰峦叠翠,峰回路转,每一座山好似大自然曾经在此泼墨挥毫,留下的精美绝伦的作品,蕴含着无尽的雄浑与灵秀。大别山的秀美的颜值,在这90里山水画廊里,得到了别具一格的诠释。

  天柱山的雄姿

  在大别山奇峰异岭中,要数天柱山如鹤立鸡群一般的耸立,其雄伟的身姿可与黄山的莲花峰、泰山的傲来峰、华山的南峰、太行山的王莽岭媲美,虽然还有天堂寨的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宛若仙境的并存,但天柱山以奇峰异石、古韵迷离见长,这正是它有别于他山、他峰的特质。

  4月3日上午,笔者和家人跟随南京六零空间旅游团队登上天柱山的天柱峰,领略了山势挺拔陡峭、峰峦叠嶂,奇峰异石不穷,怪石嶙峋与多姿的山体格局:或像百年何首乌的根,或如云南三七的造型,又如尊尊雕塑的矗立,任凭游人怎么想象,皆为不同视角观感的体验。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在皖西大地上的杰作,把大别山的峰峦形象化和美化,为其添增了神奇的观赏魅力。

  漫步在汉武帝曾经走过的古道上,欣赏沿途的古迹与风景,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又有神秘的年代,虽然她走进了历史的深渊,但恍如她就在昨天、就在身旁。

  大别山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一位慈祥的祖母,静静地端坐在皖西这片人杰地灵的山山岭岭间,怀抱着无数的宝藏,在那山花烂漫丛中,有一朵淡黄色的小黄花,最为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霍山石斛花”,开在人间四月天。

  我们南京六零空间旅游团队来的是时候,从天柱峰上俯瞰,不但观赏到了石斛花美丽的花影,而且还在“九仙尊.霍山7S石斛研发总公司”接待会上,喝到了年轻的掌门人蔡总为我们每人一泡的一杯石斛花茶、品尝了7S霍山石斛口服液,得到她馈赠的每人一罐石斛花茶(198元/罐),我们还应邀跟她一起在基地共进午餐,品尝到我们毕生从没吃过的霍山石斛佳肴,道道含有霍山石斛的营养成分,我们南京六零空间团队的成员,个个吃得香甜可口、惊奇不已。

  大别山的历史回声不绝于耳

  如果说大别山这座横亘在天地之间巍峨的山脉,以其苍茫壮丽的精湛笔法、巧妙的构图,描绘的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那么,大别山春日里山花烂漫、绿意盎然,仿佛好似大自然绚丽的调色板,奉献了泼墨挥毫的丰沛颜料,把峰峦叠嶂的山体组构与美化,进而使古老的皖西大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变得厚重而有力量。

  无论我们走在天堂寨、鸡公山,还是走在天柱山登山道上,都能侧耳倾听到历史的声音在我们耳际的回响,像长天的诗歌那般的悦耳动听,那由此构成的大别山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有她一束光环映射的神奇魅力。

  汉武帝封禅南岳时,不但把这座没有名字的山命名为大别山,而且他还发现了在他之前的医学著述《扁鹊内经》中,所记载的仙草霍山石斛,这是他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明代晚期医药学家李时珍,根据霍山石斛茎可入药,性甘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能,在他传世的药学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中,将5年(不能少于或多余5年)生霍山石斛,排列在天山雪莲、百二十年何首乌、三两重野参、花甲之茯苓、深山野灵芝、海底珍珠、苁蓉、冬虫夏草等“九大仙草”之首。此种历史回声,被当代的药学家们重新播放成曲,弘扬光大,保持了仙草状元的历史声誉,故而形成了霍山石斛产、学、研一条龙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

  大别山的历史回声,其中有一曲是明代晚期旅行家徐霞客率先吹响的,迄今仍为大别山旅游的打卡景点之一。这便是400多年徐霞客冒着生命的危险,探秘大别山时,发现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的隐秘山谷——龙津溪。

  此溪与河南信阳西九华山一分为二,遥相呼应。这是徐霞客当年环游华夏群山时,偶然发现的这处世外桃源。此地崇山峻岭,宛若蛟龙,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好似龙涎,徐霞客故将命名为龙津溪流传至今。

  大别山第三个历史回声是最响亮的,也就是刘邓大军吹响进军号角,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是1947年8月27日~1948年3月28日,部队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完成了千里挺进的关键任务。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艰苦岁月,是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也是铸就辉煌与荣耀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刘邓大军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忠诚与壮丽的篇章。

  数万将士当年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磨难和生活上的困苦,更有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考验,进而锻造了坚不可摧的意志与信念。正是由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淬炼,如同凤凰涅槃,一举扭转了中原战局,为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刘邓大军在转战大别山的8个月时间里,与那里的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就是当年百姓们依依不舍送别子弟兵时,真实而又感人场景的生动再现: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铭记啊在心头。

  大别山啊,你的每一座的峰峦,无不是竖立的华章与经卷;你空谷里回荡的是历史的声音,是那么震撼心弦;你的锦绣满山遍野、林涛逶迤;在4月氤氲缭绕、绿意盎然的世界里,你变得格外巍峨、雄伟、高峻!

  三河古镇的今天

  皖西的三河古镇,不仅有水乡风情的生动展现,而且还有太平军、湘军当年在此激烈鏖战时,留下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回声,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三河决战”。

  古镇有着丰富而又发达的水域资源,这一点连江南的周庄、同里、乌镇、南浔等古镇都比不了的,无论长度还是宽度皆为独占鳌头,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

  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此汇合,因此故名三河镇。每条河的流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丰乐河环绕外围流淌,像给古镇佩戴了一条银光闪烁的水晶项链,十分好看又耀眼。

  杭埠河与丰乐河、小南河构成了古镇的水系,如同蛛网一般地紧密串联着,营造了小有汪洋的气势,折射出水天一色的光泽。

  小南河是距离游人视线最近的一条河流,在古镇内部穿行而过,走在被千年的脚印磨擦得发亮的青石板的巷子里,能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漫步在桥上,可见舟楫纵横,碧波荡漾的美景,与丰乐河、杭埠河交汇,倒影了古镇的倩影,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地貌特征。独特的地域优势,水的丰沛资源,使三河古镇古老的身姿,宛如镶嵌在皖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她在江北,而不在江南,这就格外显得难能可贵了。

  只要仔细看一下地形图,就可知道三河古镇的地理位置也是很独特的,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交界点上,跟舒城、庐江毗邻,濒临巢湖,为历史上古鹊渚镇所在地。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古镇的建筑因一度时期年久失修,又逢历史上多次遭遇雷电火灾,兵火摧毁,多数看上去为近年来修复重建的房屋,保留下来的是杨振宁旧居和近旁一人巷两侧的古屋,以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和古城壁等。

  虽然古代建筑存量有限,但纵观纵横交错的古巷的青石板,发光发亮、凹凸不平,一直保持着原貌不变。有的地方甚至清晰可见被马车轮子碾出了深陷的凹痕,一条条布满了整个的巷陌,仿佛能听到吱嘎吱嘎的声音仍在耳际回响。可见历史上三河古镇,是皖西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之地,在昔日世代的繁华中积淀起来的古镇,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水系发达,桥梁众多,除了丰乐河、杭埠河上桥梁以外,光是小南河上就有济公桥、天然桥、仙龟桥、鹊渚桥、二龙桥、三县桥、无蚊桥等9座古桥,座座如彩飞驾,形态各异,桥连着水与街巷,水系着桥,倒着桥的影,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多姿多彩的桥文化景观。

  我们徜徉在古桥之上,欣赏两岸秀丽的风光,荡舟戏水于小南河上,别有一番韵味。古镇的钟灵毓秀,是水的天然造化,被滋养的风水宝地,成为如今游人打卡观光的揽胜之选。

  然而,古镇的和谐与静谧的氛围,1858年10月被湘军悍将李续宾,在此发动一场战役打破,史称“三河镇决战”,惨烈之情目不能睹,最终以湘军全军覆没、太平军全胜告终。

  三河古镇的昨天

  三河决战没走多远,恍如就在昨天。它实际就是在湘军李续宾、太平天国陈玉成和李秀成3位年轻将领之间,所展开的一场鹿死谁手的生死博弈。

  时年李续宾40岁,陈玉成21岁,李秀成35岁,他们中军事才能最高的人是陈玉成,太平天国杰出的青年将领。他14岁(1851年)当少年兵,随叔父参加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发起的金田起义,史称太平天国运动。陈玉成骁勇善战,跟着太平军一路成长,17岁攻武昌,18岁为大将,20岁任军帅,22岁被破格封为英王(三河古镇至今保存完好英王府),仅用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乡村少年到军事统帅的华丽转身,是可以跟林总媲美的一代卓越的军事家。

  1858年10月初,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占桐城和舒城,情势危急,须紧急求援太平军其他诸部。三河守将吴定规、薛交伦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及李秀成告急皖中战事,此时的陈李二人均在苏北大破江北大营。陈玉成得知后,当即入朝奏请天王洪秀全,请求调派李秀成一同回援皖中。得到准允的陈玉成,旋即星夜率本部太平军驰援三河,以解燃眉之急,确保三河安然无恙。

  李续宾急功近利,求胜心切,于10月16日拂晓率领偷袭部队,行至距三河镇约15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与陈玉成遭遇。激战开始时湘军一度得手,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

  当湘军正欲乘胜追击时,突然大雾弥漫,咫尺难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此时,足智多谋的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少部分兵力正面迎敌,将湘军诱惑至设伏圈内,并亲率主力部队,从湘军左后部位杀出,抄其后路,又乘胜隔断敌人中、右援军后路,使湘军顿时处于孤立无援之境。

  与此同时,驻扎在距离三河镇不远处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三河炮声不绝于耳,火速赶往前线参战,合力将李续宾部围困在烟墩岗一带,当即斩杀湘军副帅刘神山,参将彭友胜,以及游击主力胡廷槐、邹玉堂和杜廷光等,湘军遭遇了战役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惨败。

  笔者以为三河决战,除了陈玉成绝妙的战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外,跟清廷绿营官兵15000人并未依约援助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3弟),也是有着不可低估的联系。就像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没有及时得到李天霞等部的援军,而遭致全军覆没有着惊人的如出一辙。

  太平军经过一昼夜的血战,也是同样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但是鏖战至深夜三更时,终使李续宾部失去了再度抵抗的能力,他深知无法挽回败局,于战地一棵枯树上自缢而亡。所部湘军副统帅曾国华及以下六千余人,于三河郊外烟筒岗一带全军覆没。

  安徽省历史上虽然发生过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东晋谢安与前秦以少胜多少的“淝水之战”;南宋抗金名将刘琦击败金军的“顺昌之战”等大战役,但距今160多年前发生的“三河决战”,其惨烈的程度与之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河古镇昨天的刀光剑影、鼓角相闻、血流成河,早就淹没在了历史的深渊里。祖先们各为其主、相互残杀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三河古镇,山明水秀,古风犹存,成为了游人纷至沓来的观光揽胜的打卡胜地!

  虽然皖南有天下第一明秀山黄山,但皖西的大别山也是一座顶级的风景名山,刘邓大军在此度过的难忘的革命岁月,把红色种子播撒在了大别山,其意义分外不同意寻常。

  笔者游览皖西的所见所闻,最爱皖西行不足的感慨,在心中油然而生,尤其是博大精深的大别山,具有游览价值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太多太多,多得目不暇接,除了笔者上述写到的之外,还有巢湖风景区、霍山石斛观赏区、沿江风光带等未列入游程项目,即便是我们本次游览的大别山风景区,由于时间的关系,马鬃岭的苍茫,杜鹃岭的烂漫,大峡谷的幽深,天堂寨的原始等景观,未能参观就匆匆踏上了归来的路程,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只能留待有机会故地重游时再弥补了。

  坐在六零空间大巴车里,笔者深深地沉静在了对大别山春夏秋冬的想象与描述之中:

  我们这次是在春天进入大别山游览的,一路山樱烂绽,生机盎然,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木与野芳混杂的幽香,连苏醒的枝梢都迷人;可以料想夏天的大别山,草木葳蕤,凉风徐来,潺潺流水声与知了长鸣的叫声交织成曲,蜂舞鸟翔,不啻成大自然娱乐舞台的歌舞升平;想必秋天的大别山满山绚烂,七彩纷呈,银杏璀璨,随风飘扬的黄色的叶片落下来,像无数的金币铺满大地,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冬日的大别山瑞雪兆丰年,银装素裹、白皑皑一片的山河静穆。

  皖西大别山的四季之景多美呀!大别山啊,你牵去了笔者的一颗心,有机会故地重游,再来欣赏你崇山峻岭、巍峨耸立、千奇百怪的独家风貌!

标签:大别山;三河古镇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