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的悲喜人生
长篇小说《春天里》创作谈
□ 梁弓
创作《明天会更好》时,没想过还会有《春天里》的故事。
《明天会更好》是一部与工会、产改相关的长篇小说,其中写到了工会干部,写到了劳模先进,写到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因为对工会工作比较熟悉,劳模先进评选、创新工作室建设、劳模宣传与服务、技能大赛、困难职工慰问、工人维权、党建带工建等内容刻画得比较详细,被某些领导誉为“工会工作产改工作的教科书”,实在受宠若惊。
小说主人公名叫桑向阳,其身上有诸多优点,我最喜欢的,一个是他的乐观,一个是懂得尊重别人。有些人确实有本事,却不讨人喜欢,往往因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有些人或许不怎么聪明,没有多大成绩,但认真工作,谦逊温和,同样值得我们尊敬。桑向阳的乐观来自不攀比、不嫉妒,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凡人有凡人的快乐。在桑向阳看来,孩子有出息固然好,如果不是那么优秀的话,只要懂礼貌,肯上进,同样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健康的心理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桑向阳的故事在《春天里》中仍在延续,但其已褪去主角光环,一直对他怀有复杂情感的同事蒋蓉,戏份比他重得多。当然,蒋蓉也不是描写的重点,不过主要角色跟她很熟,那就是她曾经的同学、曾经的丈夫、一个曾经特别优秀的中专生、曾经拥有国企身份的民企职工孙笑。
孙笑的中专经历,瞬间把我拉回到三四十年前的场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堪称时代骄子。初中毕业生,尤其是农家子弟,首选中专,因为上学不用花钱,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捧上了“铁饭碗”;而读高中考大学,则有诸多不确定性。《春天里》的中专生,除了孙笑,还有周少邦、郑建设、周小霞、李明亮等人,他们都很优秀,事业上成绩斐然。
孙笑顺利考上中专,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之后分到国有企业工作,然而不幸的是,工作没几年,遇上国企改制,“铁饭碗”没了。更不幸的是,他的妻子,曾经的崇拜者蒋蓉,从学校考到机关,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孙笑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与妻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很显然,孙笑说不上机灵。在国企改革大潮中,有人离开单位自己创业,发了财,有人调到其他单位,保住稳定的工作,而孙笑,成为民营企业的一员,因为师傅与企业领导关系不好,受到池鱼之殃,再加上妻子的强势,形势每况愈下。与此同时,母亲与妹妹淡漠的态度,让他的挫败感愈发强烈。
可以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孙笑过得并不开心,好在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孙笑境况的改善,源于他一贯的坚持,师傅和师兄弟们的帮助,以及弟弟的关爱。当然,还有大形势下产改政策的出台。这其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因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属于必然性。工人曾经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职业,然而这些年似乎没那么耀眼了,对于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工人,国家不会忘记,所以出台政策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至于偶然性,是企业董事长的更换。一代新人换旧人,查安平接替父亲执掌公司,对人才特别重视,所以孙笑才有机会。产改政策的出台以及查安平的上任,属于外在原因,本质上则离不开孙笑自身的努力、坚持,最终他通过技能竞赛等方式,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优秀工人的代表。孙笑还妥善解决好家庭问题,缓和了父子关系。
在《春天里》中,孙笑最敬佩桑向阳,这个优秀的工会干部,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当然,这世上并没有神。所谓“靠人不如靠己”,每个人的神都是他自己。作为《明天会更好》的主角,从中学教师到区机关干部,再到市总工会领导,一路走来,桑向阳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身上那种乐观、努力、温和、坚守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孙笑最终能实现自我突破,桑向阳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