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又到青团飘香时
2025-03-23 22:3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静  
1
听新闻

又到青团飘香时

□ 王静

  在五行中,春天对应青色。古人崇尚食用植物浸染的青色食物,寓意去邪迎新。在江南一带,人们善用各种绿色植物作为辅料,做成青色的团子,称为青团。清明节期间,家家户户在灶头上蒸青团,清香四溢。

  其实,青团是寒食节食物,并非专为清明节而来。只因清明节和寒食节在时间上很接近,人们便顺理成章,将两者习俗加以融合,清明就有了吃青团的说法。青团不仅是一种时令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外形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家庭和睦和谐。过去,青团还用来祭祖,以表思念之情。

  事实上,江南人尤其吴江一带人,何止在清明节吃青团,平时想吃青团,就做青团了,似乎无关乎太多季节性。如此随心所欲,张口就来,吴江人吃青团的任性,实质与做青团的食材相关。

  大多吃青团地区,采用艾草作为原材料,色泽翠绿,口感清新。吴江人嘴里念叨的青团,玲珑饱满,油绿如玉,咬一口,糯韧绵软,醇香浓郁,甜而不腻,肥而不腴,还不黏牙。如此青绿,用的竟不是传统的艾草,而是南瓜或丝瓜叶,既意外又惊喜。

  我父母及外婆一辈人,做青团信手拈来。做青团,首要的是做苎叶。南瓜叶或丝瓜叶,是苎叶的灵魂。其中,以南瓜叶居多。夏季,南瓜藤四处蔓延,叶片如一个个大巴掌,郁郁葱葱,摇曳生姿。挂在藤上的南瓜,正处生长期。此时,断然舍不得摘取叶片,那会影响南瓜对养分的吸收。待到秋季,大部分南瓜瓜熟蒂落,主妇们要起藤头了,就可以随意采摘了。采摘的嫩叶,揭撕去叶片上交错有致的经络,清洗后在滚水里过一遍捞出,浸泡在河水里,充分冷透。出水后的叶片,愈发青绿可人,青翠欲滴。将其揉成团,用手压出水分,抖落成细碎状。取来大石灰块,放进钢化盆,徐徐注入水。石灰开始泡发,内部瓦解,沸腾膨胀,化成了堆堆松松垮垮的粉末。冷却后,用细筛子筛出粗粒子。细粉末倒进叶末中,不断搅拌捣匀并揉捏成一个个圆团,静置于盆中。倒入石灰水,让其沉头没脑。最后用尼龙纸密闭封口。

  精工细作的苎叶团,一年四季,随时供人提取配用。石灰能杀菌,苎叶团断然不会变质,也不会发黄,只会凝结成块。想吃青团了,开启封口,取出坚硬的苎叶团。使出洪荒之力捏得四分五裂后,用淘米箩出水清洗,过滤掉石灰水,确保无一点儿石灰细粒子。此时的南瓜叶,经过与石灰水的长期共存,已修炼出了独一无二的味道。吴江人就这般优哉游哉地在青团的世界里,不问季节,不问路人,唯问口腹。

  过去做青团用的米粉,有糯米粉,也有粳米粉。大都自己用磨子牵。牵出来的米粉,细腻均匀,口感爽滑,富有嚼劲。做青团时,通常按比例进行配置,三七开比较合适,即糯米三份,粳米七份。糯米太多,做出来的青团不易定型。在锅上再次蒸热时,青团便如一摊烂泥般,再也扶不起,不仅品相大打折扣,太糯了还易遭肠胃抗拒。粳米太多也不妥,咬起来硬邦邦,瞬间就没食欲了。

  青团的馅,以毛豆馅为上上品。与芝麻一起炒熟,碾磨,混搭。冲倒滚水,撒进红糖,添入猪油。不断搅拌,香味撩人,直灌鼻腔。很想借尝馅料甜度之名,大快朵颐一番。哪怕只舔舐竹筷上沾染的毛豆馅,也极为满足。当然,馅料通常也有赤豆馅的。赤豆烧熟焖烂后,放入绵白糖,味道鲜甜。

  经过慢揉细搓,外披春绿、内裹香甜、底托竹叶的青团被端进灶头的竹蒸架上,大火蒸煮。揭开锅盖之际,醇香扑鼻。青团在朦胧缭绕的雾气里,晶莹饱满,端着架子,羞羞答答,若隐若现。出炉后,一个个被安放在竹匾里。用蒲扇轻轻扇风,青团逐渐定型冷却。此时的青团,软软糯糯,充满光泽,令人“唇唇欲动”。再敲一个红印章,恰似春天的红情绿意。农家原汁原味的青团,体体面面,上厅堂啦。

  现在吴江人还是保留着吃青团的习俗,或许久居乡村的老一辈,还会用苎叶做青团,简直可遇不可求。于我这个游子而言,始终怀念纯纯正正的老法头青团味道。当然,现在市面上的青团,无论用料还是制作工艺,都有了继承和创新,馅料也是层出不穷,丰富至极。点兵点将,无论哪一款,始终是最江南独具匠心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春心荡漾。

标签:南瓜;吃青团;石灰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