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有一个梦想,就是当老师。这个梦想是小学六年级时萌生的。
小学六年级时换了语文老师,姓孙。我因为暑假里晚上经常露天睡在门板上,贪凉受了风寒,开学前生了一场病,医生诊断为“副伤寒”,住院治疗和在家休养长达两个月。有一天下午四点多钟,我最要好的同学小朱领着一位阿姨来看我,说她就是孙老师。她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我心里想:长得好漂亮呵!她走到我床前,弯下腰低着身子轻轻地摸着我布满针眼的手背,笑眯眯地问我:“疼吗?”她的温和和亲切一下子消除了我对她的陌生感。我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拉下那么多课怎么办?”“先把身体养好,不要担心功课,你会跟上来的。”她的眼睛里充满着鼓励。后来,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她都来到我家,为我补课,不但补语文,还补算术。在孙老师的帮助下,缺课两个多月的我,在期末考试中竟然获得全班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因为对孙老师的感激和敬重,我一个调皮好动、爱好体育的男孩喜欢上了她任教的学科——语文,并且第一次有了想当一个像孙老师那样的语文老师的向往。
小学毕业,我考上了当时无锡最好的中学——无锡市第二中学。没想到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走进教室的竟然是孙老师。我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呵,全班起立问“老师好”的时候我的声音特别响亮。后来知道,孙老师因为小学语文教得好,被挑选进重点中学任教。如果说小学里的学习是孙老师给了我喜欢语文的兴趣和感情,那么初中的学习,孙老师教给我的是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她经常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故事,她的故事都来自阅读,于是我也爱上了课外书。初中三年里,我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甚至去无锡市图书馆借书,读完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前苏联描写卫国战争的几部长篇小说。从那时开始,喜欢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习惯和内容,给我后来的教师生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她指导我们写作文,特别强调写自已的生活和感情,记得在写“童年故事”的时候,她给我们读了一篇她儿子写的作文,从一件只有孩子才做得出来的事情,我看到了和我差不多大的一个男孩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天性。她说过,学生的作文只有写自已,才是真实的,才能感动人。这句话,我一直牢牢地记着,成为我当语文教师之后教写作的一个重要理念。
初中毕业,我进无锡二中高中部学习。教语文的是一位老先生,姓钱,戴着眼镜,眼睛藏在厚厚的镜片之后,读古文时常常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吟唱,我忍不住都要笑出来,但不敢出声。他很严格,每篇古文都要背。虽然他并不像孙老师那样和蔼可亲,但我并不讨厌他。现在想来,我的古文底子,有他的一半功劳。
我在参加学校文学社活动之后,又得到了两位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轻男教师的悉心指导。一位姓萧,无锡二中高中毕业留校任教,虽然没有高校学历,但非常优秀,课上得好,写得一手好文章。萧老师在文革后成为无锡市委办公室主任、秘书长,曾想把我调回无锡工作。一位姓朱,南京师院中文系毕业,功底深厚,思想活跃,同样是写作高手。他们俩创办了“语花”文学社,一批爱好写作的学生汇集在他们麾下。他们培育写作新苗不是传授写作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比如,创办“语花”墙报和刊物,发表社团成员的作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语文活动,帮助社团成员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我参加文学社的两年中,在“语花”上发表了较多的作品,有散文、诗歌和小小说。最激动的一次是,我在无锡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那次,我飞快地跑进学校传达室拿到五元钱的汇款通知单,手都在颤抖:这是真的吗?!钢笔字变成铅字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使我领悟到了通过开展活动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是写好文章的一条成功的通道。
1963年,我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在众多课程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他同学不怎么感兴趣的写作课。没有什么别的原因,仍然是“爱屋及乌”——我又遇上了一个呕心沥血为学生成长着想的好老师,他叫凌焕新。后来,他成为南师大中文系主任、国内和华人世界研究微型小说的领军人物。他教我两年写作。当时写作课没有教材,凌老师给我们的教材是油印的讲义——比较详细的内容提纲。凌老师上课,我们听讲,课后整理笔记。每学完一章,凌老师就把听课笔记收去批阅,没几天就发下来了,笔记上就增加了很多既工整又漂亮的红字,那是来不及记录,老师给补上去的;还有写错的,红笔划去了又写上正确的。我至今还珍藏着厚厚的浸淫着老师心血的听课笔记。班上所有同学的听课笔记都是这样,那上面分明镌刻着老师用心血写上的“真”和“爱”两个大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这门课?两年里,我虔诚地学习写作的系统理论,认真地参加各种文体的写作实践,四个学期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在全班几十个同学中是唯一获得“全优”的一个。
从南师毕业来到吴江,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开始实现人生梦想的奋斗。当我捧着语文教材和备课教案走向教室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现着小学、中学、大学那几位可敬可爱的老师的身影。他们是我学生时代的良师,又是我教学生涯的楷模。他们奉献事业的“爱”心,身正为范的人格,求真务实的精神,回归人性的教学,时时刻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从来不敢偷懒而懈怠、自满而停滞。
生命的成长来自于梦想的激励,事业的成果来自于对梦想的执着。我先后担任过初中、高中语文教师、教师进修学校中师语文函授和高师语文函授专职教师、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语文教学和教研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40年。在认真教学和教研的工作中,潜心写作,共出版专著七本、独立编著十三本、参与编著九本(套)、论文两百余篇,合计发表文字超过七百万字。先后荣获吴江区名教师、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并被聘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
美梦成真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学生时代那几位永远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老师,是他们给了自己美好的梦想,是他们给美好的梦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 李国平,1945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2005年退休,在职时获吴江市、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师进修学校中师、高师语文函授教师,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语文教研员,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课程课堂改革研究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