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宁讲述编辑部的故事(35)
——“钓甲”传奇:周才宝的别样垂钓人生
2025-03-06 14: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长宁  
1
听新闻

  在广阔的垂钓世界里,用甲鱼枪抛投钩钓甲鱼,是一项充满挑战与乐趣的休闲活动,在垂钓竞技领域也有着独特地位。故事的主人公周才宝,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手持甲鱼枪,驰骋在城市周边的河畔池塘边,坐拥碧水蓝天间,一枪一线一串钩尽显王者风范。

  1969年,周才宝从南京金城机械厂技校毕业,进入工厂成为一名车工。如今,周才宝身体依旧硬朗,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痕迹,但他的双眸依然透着灵动与坚毅,仿佛藏着无数精彩故事。

  1984年春节刚过,一个平常的日子,周才宝如往常一样去厂宿舍探望师傅。一进师傅家门,他就看到角落里澡盆中,一只体型硕大的甲鱼正缓缓爬行。询问后得知,这是新工艺车间的青工小翁送来给师傅滋补身体的。周才宝一下被这只甲鱼吸引,在了解到小翁获取这只甲鱼的经过后,便匆匆去找小翁。

  来到小翁宿舍,周才宝一眼就盯上了那支甲鱼枪。他拿起枪反复端详,心想:“这东西看着也不难制作,凭我的手艺,再找些合适的新材料,肯定能做出更出色的。”当下,他向小翁借了尺子,仔细测量枪的尺寸。之后,凭借自己在机械行业积累的人脉与经验,成功弄到了一分钟能转万次的进口轴承。又跑到一处基建工地的废弃材料堆积处,寻得一块优质木板边料,这块料子质地轻盈、韧性极佳且不易变形,用来制作枪竿堪称完美。

  回到家,周才宝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枪竿的制作中。最终,他精心制作出4副钓甲鱼的枪竿。其中两根,满怀感激地送给了传授他甲鱼枪使用技巧的教练级师傅,而自己则带着剩下的枪竿,前往城东七里街一处百亩大的清水塘,开始刻苦练习。

  起初,周才宝以一只深色的旧塑料拖鞋当标靶,一次次用力将其扔到河里,眯着眼仔细目测距离,随后一次次挥动甲鱼枪抛出钩线。每次抛竿,他都全神贯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手中的枪。每个周末从早到晚,他持续练习了一个月,直到对抛竿的准确性有了十足把握,才准备正式开启钓甲之旅。

  那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周才宝就迫不及待地跨上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他心爱的甲鱼枪,朝着江宁麒麟门进发。一路上微风拂面,他心中满是期待。抵达目的地后,他和同伴们发现了一个清水塘,塘边有一处过水圩埂,将池塘一分为二。村里的孩子们正在塘中嬉笑玩耍,溅起层层水花。

  周才宝站在塘边,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突然,他发现一只被惊扰的、如拖鞋般大小的甲鱼,正浮出水面,慌慌张张地向水草繁茂处游去。甲鱼的黑背与绿色水草形成鲜明对比,在阳光映照下格外显眼。周才宝迅速锁定目标,他的手因兴奋与紧张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缓缓举起“枪”,瞄准、发力,一气呵成,只听“嗖”的一声,钩线如流星般飞射而出,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弧线,精准地钩住了这只甲鱼。“中啦!”周才宝兴奋地大喊,声音在空旷的池塘边回荡。首次出钓便有所收获,这让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从那以后,周才宝对钓甲鱼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吃饭时,他脑海里想的是如何提高钓技;睡觉时,梦里都是与甲鱼斗智斗勇的场景。他还常开玩笑说:“要是把这份心思用在读书上,早就拿到大学毕业文凭了。”这份痴迷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回报。每个月有4个周末用于“钓甲”,他极少空手而归,差不多每次能钓到两三只甲鱼,一个月下来,至少能收获七八斤,一年累计下来,差不多有百十斤。在那个时期,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华鳌精”,一池子汤里不见半只老鳖。可周才宝为人豁达,所钓甲鱼自家人根本就吃不完,经常将之送给左邻右舍。哪家有人患病需要做手术,他的夫人祁莉娟就会精心熬制一锅甲鱼汤送过去,邻里们对他们夫妻二人称赞有加。

  1989年夏秋之交的一天上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周才宝和伙伴们骑着助力车,有说有笑地来到江宁淳化镇的红卫林场。在一处高岗下,他们发现了一个大洼塘,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绿树青山。

  周才宝站在高处,目光如鹰般锐利,一眼便看到一只大甲鱼缓缓浮出水面,悠闲地晒着太阳。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打出甲鱼枪,抛线滚钩如闪电般击中了一只大甲鱼的右背。但其力气极大,瞬间挣脱了钩子,带着伤沉入水底消失不见,只留下一圈圈涟漪。

  周才宝并未气馁,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判断:“刚才已经钩到了,那老鳖不可能一直待在水底,再次浮上来时多半会前往浅水区疗伤。”于是,他静静地守在一旁,宛如一位耐心的猎手,眼睛紧紧盯着水面,连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静。

  果然,没过多久,那只受伤的老鳖慢慢向岸边浮来,似乎是想寻找一个安静的浅水区养伤。它的动作迟缓,每划动一下四肢,都显得十分吃力。周才宝心中一喜,心跳陡然加快,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屏住呼吸,再次抛出钩线,这一次,飞钩准确地钩住了这只老鳖的颈脖,它想要缩头却已无力挣扎,只能乖乖地被周才宝拽上岸。等把老鳖拉上来,周才宝惊讶地发现,其颈动脉肿得比它的头还要大。

  就在周才宝满心欢喜地抓住老鳖,准备将其塞进网兜时,意外发生了。那只老鳖突然恶狠狠地咬住兜袋口,死活不肯松口,它的眼睛瞪得滚圆,透露出一股凶狠劲儿。这一下,可把周才宝急坏了,额头上瞬间冒出细密的汗珠,他的手也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网兜里原本已经捕获的半斤、八两、一斤重的3只甲鱼,见状纷纷趁机爬出兜袋,四处逃窜。周才宝眼疾手快,一只手按住一只半斤重的,又赶紧用膝盖压住一只重八两的,同时眼睛还得紧紧盯着那只咬着兜袋口的六斤老鳖。就在这时,那只斤把重的甲鱼瞅准机会,爬出一米开外。甲鱼的方向感极强,无论周才宝如何用脚踢掀翻它,它转过身就能迅速找准池塘的方向拼命逃窜。就在这紧张时刻,幸好队友及时赶到,在甲鱼即将爬到塘口时将其抓住,周才宝这才松了一口气,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1992年中秋节过后的周末,53岁的周才宝驾驶着自己新组装的燃油助力车,一大早就赶到江宁汤山孟墓村。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池塘边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水汽,仿佛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村口的水塘,他第一枪便打中了一只二斤重的甲鱼。但随后他发现,由于水塘靠近路口,车辆往来频繁,噪音不断,甲鱼都不再露头。于是,他果断转移阵地,在其邻村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浑水塘。塘边的野草长得很高,几乎没过了他的膝盖,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他注意到塘边烂泥地上有甲鱼爬过留下的爪印,心中暗自欣喜,预感这次会有不错的收获。那些爪印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指引着他走向未知的惊喜。

  果然,在这个水塘里,他接连钓到了六七只大小各异的甲鱼。每钓到一只,他都会兴奋地欢呼一声,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甲鱼放进网兜。随着网兜里的甲鱼越来越多,他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随后,他心满意足地踏上归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一次钓甲鱼。周才宝回到家后,听闻同厂的“钓甲友”老王的遭遇。那天,老王像往常一样外出钓甲鱼,运气爆棚的他竟打中了一只近10斤重的巨鳖,这可打破了他自己以往的记录。当他满心欢喜地准备摘钩时,变故突生。那只巨鳖像是察觉到了“落袋之险”,猛地转头,一口死死咬住了老王的右手大拇指。刹那间,剧痛从指尖传来,老王本能地想要挣脱,可巨鳖那钳子般的嘴夹得更紧了,一人一鳖就此陷入僵持。

  老王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体重较重,一屁股重重地坐在甲鱼背上,试图让它动弹不得,好松开嘴巴。可这只巨鳖野性十足,即便被压在身下,依旧拼命挣扎,脑袋左右甩动,想要摆脱控制,每一次甩动都扯得老王的手指钻心地疼。老王的额头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滚落,他紧咬着牙关,嘴里不停地咒骂着,可那巨鳖就是不松口。

  就这样,漫长的两个小时过去了,那只疲惫不堪的巨鳖终于被压得翻白眼,缓缓松开了嘴。老王这才敢将右手抽回,可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头皮发麻。只见他的右手大拇指鲜血淋漓,指甲盖不知何时已经整个没了,露出了鲜红的血肉,伤口处的血还在不断地往外渗。十指连心,那种钻心的疼痛让老王差点昏了过去,他惊慌失措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大脑一片空白。

  慌乱之中,老王赶忙跑到河边,用河水冲洗伤口,试图缓解疼痛和清理血迹。可他没想到,这未经消毒的河水反而让伤口受到了感染,没过多久,伤口周围就开始红肿、发烫,情况愈发危急。好在他反应及时,强忍着疼痛,迅速驱车赶到城里大医院。医生紧急为他处理了伤口,护士给他及时注射了破伤风针,这才让他免去性命之忧。

  这件事给周才宝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他也察觉到自己的心脏状况不佳。在老伴儿和女儿、女婿的再三劝说下,周才宝最终决定放弃钓甲鱼,结束了长达八年的钓甲生涯。

  不再钓甲鱼后,周才宝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与甲鱼的种种经历,逐渐意识到,这些甲鱼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应该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每当回忆起曾经钓到的那些甲鱼,他心中不再只有成就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他时常想,倘若时光能够倒流,自己或许会选择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与大自然相处。

  如今,周才宝安稳地享受着晚年生活,每天在城东红花村的小区里悠闲散步,与老朋友们谈天说地,偶尔也会给晚辈们讲述自己曾经钓甲鱼的趣事,但言语之中,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平淡生活的珍惜。他深知,放下钓甲鱼的枪,实则是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标签:甲鱼;池塘;甲鱼枪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