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孔子
儒林尊祖颂尼丘,千载辉光照九州。
尚义崇仁传六艺,滋兰九畹有谁俦?
温彦国《蒋力余<咏孔子>》楷书条幅创作于2025年1月3日。书品上款:“陈教授蒲清恩师雅正”,下款:“蒋力余诗《咏孔子》,温彦国书。”此诗选自笔者诗书合璧专著《诗咏中华》(上卷),《咏孔子》为五首之一。此作标明是敬呈笔者恩师陈蒲清先生的,陈先生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年届九秩,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著名文史大师。温彦国先生尊师重道,侍奉欧阳中石大师40余年,极为周到。他以崇敬之情、感恩之怀创作此品。孙过庭《书谱》中有“五乖”“五合”之说,“五合”为五种理想之创作心态,其中“感惠徇知”是以感恩之情进行创作,这样有助于激发灵感,此品应为“感惠徇知”之佳构也。艺术的高境是形式与内容之统一,书法也不例外。书法的思想载体、物化形式、特定时空中的主体情感浑化为一方能构成书法意境,拓展出广阔幽邃的联想空间。以他人诗文为载体进行创作,此乃特殊的借“物”抒情,深品载体方能对书境作深度把握。
《咏孔子》为七绝组诗五首之一,此诗歌颂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卓越贡献。“儒林尊祖颂尼丘”,起笔点题歌颂孔子的伟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在世时就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尼丘”:山名,指代孔子。尼丘山位于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曾在此山祈求神灵后生下孔子,故孔子得名“丘”,字“仲尼”,此处指代孔子本人,也象征孔子是一座文化的高山。“千载辉光照九州”,极言孔子倡导的儒学思想永放光芒。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主流思想。皇帝赞美孔子的诗,最早的应数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是对孔子崇高地位的歌颂。
陈蒲清先生
陈蒲清先生在海外出版的专著
“尚义崇仁传六艺,滋兰九畹有谁俦”,概叙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卓越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崇义尚仁”指代孔子的学术思想。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所谓“仁”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极致必须是善的。“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以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是整个仁学的根基,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仁”也是一种天赋和道德属性,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失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传六艺”,指代孔子办学。“六艺”,即指所授课程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体系,孔子在创办私学时,继承并发扬了这些教育内容,“六艺”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说明孔子是全能教育家。“滋兰九畹”:指代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兰”“蕙”,本义是兰花、香草,象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孔子一生从事教育的时间长达50多年,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有二。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培育出这多么优秀人才,殊多不易。此诗以简约的语言、典型的意象歌颂了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优秀人才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此诗写成书法作品敬献恩师,暗示恩师是儒学精神的继承者,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培桃育李、香飘天下的教育家,表达了学子对恩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细品诗作,自然想到了恩师陈蒲清先生,笔者曾经两度师从陈先生。先生授课深入浅出,态度和蔼。他讲授古汉语课程,尤其是讲音韵学知识,引用古代诗词歌赋和现代方言,娓娓道来,触类旁通。他在教学之余写作并出版研究古今汉语、传统文化、中外寓言的专著90余部。第一部专著《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刚出版,就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等先生的评价和推荐,后来多次增订,发行一百多万册。《中国古代寓言史》一出版,新华社就发了题为“我国第一部《中国古代寓言史》在湘出版”的专电,各大报都刊登了。先生直接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接着又出版了《世界寓言通论》等系列专著。中国寓言研究会会长公木先生(解放军军歌歌词的作者)评价说:“体大思精,体用兼顾,构建了庞大而完整的寓言理论体系。”陈先生的成就得到了学界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先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和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曾兼任中国寓言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古汉语研究会长等职。今年,先生九秩华诞临近,笔者特选此诗请彦国先生书写,作一辩心花敬献恩师。而此诗重复用“九”字,是双关用意。一是让人想到恩师年高九秩;二是暗示恩师在学子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因为《易经·乾卦·九五》就是阳数高位。
书法之美,美在抒情,美在意境。论及书法之抒情与意境问题,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得甚为明白:“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析;暨乎兰亭兴集,思超神逸。”细品这段文字,说明书法意境与思想载体有内在的联系,书境之营构乃物化形式、思想载体、特定时空中的主体意绪三者之有机统一。《咏孔子》一诗的意境为清雅浑穆、深挚幽邃,而书品意境为清雄俊逸、浑穆苍深,抒情既是正向切入,又是移情切入。
《咏孔子》楷书条幅诗书合璧,书品由温兄用红绫装裱,清穆中洋溢着喜气。布局规整,上下呼应,主体意象突出,疏密有间,大小适宜,骨力雄健,韵致清雅,以此抒发景仰之怀、感恩之情最为恰当。书法为线条艺术,抽象艺术,抽象并非无象,书法之象给审美者多有暗示性联想。透过清劲的线条、雄秀的意象、古雅的意境,我们仿佛仰见了孔圣先师的形象:身姿伟岸挺拔,面容深沉温和,眉宇间藏有无穷智慧,眼眸中闪烁悲悯洞察,以儒雅之风仪、诲人不倦的态度,叙述着仁义礼智信的永恒真谛,让读者想到孔子在《侍坐章》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坐而论道的情景。
细品书作,笔者想到了恩师的风仪神采,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年届九秩的恩师仍在辛勤笔耕,精神矍铄,精进不止,在学术高峰不懈攀登,陈老永远是学子心目中的高山,由衷祝愿恩师健康长寿!书家书写此作,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恩师欧阳中石先生。欧老是山东人,对故乡梦绕魂牵,书家186次陪同恩师回到故乡各地游览,7次登临泰山之巅。温兄在欧老教诲之下修身、求学、习书,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确,孔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灯塔,照亮中华儿女前进的征途,孔子永远值得崇敬。我们的恩师是儒学精神的继承者,也是卓越的学问家、教育家,同样值得尊敬。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尊师不仅仅是尊敬恩师本人,而是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尊重先贤创造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开拓未来。
温彦国学书,潜心经典,取法乎上,以清雅胜,以朴茂胜,以瑰玮胜,此品堪称温彦国楷书的代表作之一。书家为儒雅之士,不愿一味求新求变,不以视觉冲击吸引审美者的眼球,而是根植传统,能入能出,能合能离,落尽铅华,独存孤迥。细品斯作,用笔外柔内刚,笔力遒劲,骨气浑厚,字形端庄,笔画应规入矩,方多于圆,形方意圆,形圆意方,朴中见秀,雄中见逸,实中见空,行笔起伏顿挫,既见欧体的骨力雄强,又饶虞褚的典雅敦厚、“二王”的遒劲潇洒、汉隶的疏荡古朴,可追蹑《龙藏寺碑》清雅雄秀的神韵。结体静穆安详,神清气爽,笔法瘦硬遒劲,雍容婉丽,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浑朴之内。品赏斯作,仿佛走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座座古老书院,仿佛看到古朴典雅的建筑映入眼帘,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银杏挺拔,白云卷舒,花草成荫,清香四溢;仿佛听到博学鸿儒们努力传播文明之薪火,在声若洪钟地传道授业,飘来学子们的琅琅书声。清雅之象,幽寂之境,油然洗尽心埃,开启天目,振奋精神。书家长期游心欧楷,深得率更清雄刚健之骨力,而又淡化严厉刚硬之火气,润以学养,糅以诗情,雄健其骨,灵秀其韵,借古开新,书中有我,将审美者带入超旷清宁的意境之中。
孔圣如山,千秋长仰;师恩如海,五内深铭。诗是无形画,书是有形诗。温彦国所书《蒋力余·咏孔子》楷书条幅,以古雅清雄之语言追蹑载体之情感运动,神光离合,萧散灵动,诗书合一,情彰意显,抒发了对儒林尊祖、学界山斗的景仰之情,刚健与婀娜、朴茂与灵秀、功力与诗情浑化为一,试以小诗三首作结:
之一
景仰儒林百代师,徇知感惠发清辞。
尊崇先哲弘菁粹,荡尽烟埃励壮思。
之二
欧陈并峙至堪尊,立雪难忘贤哲门。
绛帐春风萦梦里,化为诗意铸书魂。
之三
深耕传统但求清,欧骨虞神妙手烹。
朴茂灵和融一体,柴门伫立听流莺。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温彦国先生,文化学者,著名书法家,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欧阳中石先生的高足名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