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灿的父亲
□ 陈银健
好友沈大灿,50岁出头,基层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员。
凡与大灿相处,都会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大灿的为人处事犹如他的名字一样:自带光芒,大气、大方,阳光、灿烂。相处时间长了,偶然看到大灿工作中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比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有二三十本,几乎年年都受到单位的奖励表彰,摊开来一张大办公桌都铺不下。朋友们对大灿的了解更多在他的业余时间上,都觉得大灿就是“一团火”,胸怀大爱之心,一路行走一路撒着爱的火种,温暖着人心。比如,社区志愿者队伍里从来少不了大灿忙碌的身影;孤寡老人的家里,大灿是嘘寒问暖的“常客”;协调省城里的医疗专家进社区,驱车数百公里到家乡为居民尤其是农民义诊;就是朋友出版新书了,他也要张罗搞个作者读者见面会……诸如此类的好人好事,实在难以一一叙述,而且几乎都是大灿自掏腰包。而大灿的家庭并不富裕,自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孩子正在上大学,妻子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可大灿自从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做好人好事乐此不疲、从未停顿。有人不理解,问大灿到底图个啥,大灿总是淡淡地说:“学习父亲,传承家风。”
大灿的父亲沈正彬,是一个响当当、硬邦邦的先进典型。沈正彬是里下河地区兴化市农村的一名党支部书记,去世时年仅53岁,后被兴化市委追授“爱民支书”荣誉称号,当选为“感动泰州”十大人物,其事迹近年来又被编排为大型纪实淮剧,作为当地基层党员干部接续奋斗的鲜活教材。
据说发现“爱民支书”这个先进典型是有故事的。媒体上有一篇时任兴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林的回忆文章,详细叙述了他当年发现大灿父亲沈正彬这个先进典型的过程。时光回到2004年“七一”前夕,陈林在审阅拟表彰的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名单时,一个打着黑框的名字“沈正彬”引起他的关注,因为这种情况在兴化市的党建史上较为罕见。陈林立即组织人员前往沈正彬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南旺村调查走访。不去走访不知道,这一去就将一位把群众当亲人,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公而忘私,致力于群众脱贫致富,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爱民支书”的鲜活形象和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沈正彬是兴化市钓鱼镇兽医所所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当镇党委决定让他兼任一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决定,以“跌个跟头抓把泥”的精神,带领村民用短短三年时间,还清了村集体欠下的债务,新建了村小学,村里各项工作都进入了镇先进行列,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称赞。几年后,组织上又一次决定让他担任南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有人调侃南旺村“集体只剩了个壳,会计只剩了张桌,支书只剩了个戳,南旺村难兴旺”,原来的村干部谁也不愿意担任支书。当组织找沈正彬谈话时,他二话不说,服从组织决定。此时他已被查出患上肝病,妻子得到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肝病靠静养,你不要命啦?上次你到村里当支书,说是党员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我依了你。这回又让你到村里当支书,你的身体怎么办?人家都不愿当,你又何必接这个‘烂摊子’!”他对妻子说:“如果拼一条命,能换来乡亲们的富裕,也值啊!”沈正彬义无反顾,妻子知道他的性格,只好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太拼命。然而,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拼命地工作就不是沈正彬的风格了。支部书记这么带头干,村里的共产党员和村民们都坐不住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铆足劲打响了全村脱贫攻坚战。
在亲朋好友眼里,沈正彬的作风一贯都是“胳膊肘往外拐”,宁可亏待亲属和自己,也不损害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上级规定副村级以上干部可以由集体出资参加养老保险,村里按规定为沈正彬一次性缴纳7000多元保费,村会计填好保单让他签批时,他从一沓保单中抽出自己的保单,说村里还欠债,能省就省些吧。在担任南旺村党支部书记时,镇里奖给他个人的奖金,他交给村里作为集体收入。他病重住院后,家人四处筹措治疗费用,原来借他钱的许多村民主动跑到他家里还钱,沈正彬知道村民借这些钱有的是为买鸡鸭苗,有的是为买化肥种子,有的是为买药,坚决拒收这几十笔总额超过3万元的村民还款。病危期间,他还不忘叮嘱家人:“你们要答应我,再穷,也不要向欠我家钱的村民要账,他们都是困难户。”他还交代亲属:“看病欠的钱,一不许向组织伸手要,二不许让村里花一分钱。”沈正彬治病花费的7万多元,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召集村干部到病房说:“我们南旺已连续三年获综合工作第一名,今年红旗不能倒啊!”兴化市领导登门看望沈正彬亲属并送上慰问金,沈正彬妻子再三推让,反复说:“正彬一直交代我们,公家的钱不能要。”
陈林发现大灿父亲这个“爱民支书”的先进典型有点偶然,但想想也是必然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沈正彬这样的“爱民支书”就工作生活在村民中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怎么可能会忘记他呢?沈正彬住院期间,全村400多户人家,就有200多户赶到60里外的医院看望他,在外地打工没法赶回来的村民都打电话关心和问候。他去世后,500多米长的送行队伍一下子将南旺村狭窄的巷道挤得水泄不通,村民们胸戴白花,泪流满面。人们哭喊着:“沈支书,你是为我们大伙儿累死的啊!你不能走啊!南旺人离不开你啊!”据参加走访调查的人员回忆,村民们的讲述,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好友大灿身上展现的不计名利,带着“一团火”热心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我想正是他父亲高尚品德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