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东坡魂
2025-01-07 17:48:00  作者:黄爱荣  
1
听新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尽岁月变迁,也让苏轼的名字,在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凭借其才华与胸怀,留下诸多佳作,书写出波澜壮阔又满含诗意的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降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自幼便显聪慧之姿,于浩如烟海的诗书世界里孜孜不倦,在父亲苏洵的精心引导与悉心教诲下,学业日益精进。嘉祐二年,苏轼投身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宛如惊鸿现世,吸引了众多目光,主考官欧阳修对其才华倾心赞誉,慨叹道:“读轼书,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自此,苏轼踏上了仕途之路,同时也在文坛拉开了传奇的序幕。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堪称登峰造极,诗、词、文、书、画,无一不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其诗,取材广泛,或描绘自然之美,或抒发内心真情,清新明快且刚健有力,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手法,独树一帜,因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创豪放之风气,气势磅礴,情感奔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文,行文流畅,表意清晰,逻辑严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更是对亲人的深情牵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词句之间,既有对生活无常的无奈轻叹,又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殷切期望,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触动着他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然而,苏轼的仕途并非坦途。因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持有不同见解,他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此后,他的足迹辗转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骤然降临,苏轼身陷囹圄,生命岌岌可危。幸得出狱后,却被贬至黄州。在黄州的日子里,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一种豁达洒脱的姿态笑对人生的风雨。他在东坡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他巧妙地将内心的苦闷与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转化为对自然万象、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与感悟,从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即便身处艰难困境,苏轼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在徐州任职期间,黄河决口,洪水汹涌而来,围城之势危急万分。苏轼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率领百姓奋勇抗洪。他在城墙上搭建茅庐,日夜坚守,甚至路过家门而不入。经过七十多个日夜的不懈奋战,最终成功保住了徐州城。在杭州为官时,他积极疏浚西湖,修筑堤岸,建造桥梁,留下了闻名遐迩的“苏堤”,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苏轼交友广泛,与众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与黄庭坚之间,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时常以诗词相互唱和,交流切磋文学技艺;与佛印和尚的交往,则充满了机趣与幽默,留下了许多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苏轼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世传颂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他的一生,饱经风雨沧桑,却始终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留下的诗词文章,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与情感的宝藏,持续滋养着后人的心灵;他那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已然化作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以从容的姿态笑对人生的起伏跌宕。苏轼,这位在文学、书画、政治等领域皆有卓越建树的大家,以其独特非凡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永远不可磨灭。

  黄爱荣

标签: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人生
责编:许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