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炸炒米
□ 端木瑞
骑自行车经过广城的北大门口,突然闻到一股炒米的香味,非常熟悉。顺着香味往前骑,原来在桥边有位老人在炸炒米。寒风中老人的身影,让我立即意识到快过年了。
现在我才知道,炸炒米(爆米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节时,人们在釜(炸炒米器材)中爆糯谷,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
生活在农村,每到过年前,村口的那条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位师傅用扁担挑着担子吆喝着:“炸炒米喽,快来炸炒米哦!”扁担的一头是手拉风箱,另一头是炸炒米的机子。接下来,师傅在村里找一块空地,把炒米机架好,等着村民来炸炒米。
玩伴们见到炸炒米的人来了,纷纷围拢过去。一想到马上就要吃到香喷喷的炒米,我们都开心得不得了,一个个屁颠屁颠地跑回家,催着家里的爸爸妈妈从米缸里拿糯米和粳米,争取早一点排队。炸炒米的师傅每年只来一次,如果错过了时间,要想吃炒米,就要等来年了。
所以,我的爸妈也迅速从家里拿来了糯米和粳米,放在师傅的摊子前面排队,我就站在炒米机边等着。由于炸炒米的人多,轮到我家还需很长时间,我就好奇地看着师傅如何操作炸炒米机。
只见师傅用力拉着风箱,不一会儿,炉子上空就飘起袅袅青烟。师傅熟练地把炒米机盖打开,放入一斤米,然后把炒米机盖盖上、拧紧,放在烧得通红的炉子上不停翻转着。炉子中的火越烧越旺,炒米机里的气压也越来越高。
当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师傅就把一个长长的布袋子套在圆鼓鼓的炒米机上,在机器上猛踩一脚,只听“砰”的一声,那一粒粒饱满、金黄的炒米就喷射进布袋子里,浓郁的炒米香味扑鼻而来,掸都掸不开。
一般第一个炒好炒米的人家,在将炒米装入布袋前,都会抓一把给在场的小朋友们尝尝鲜。以此类推,轮到自己家的时候,也要像前面一样。只要有小孩子站在边上,大人们都会抓一把炒米放在小朋友的手上,共同享受这难得的美味。
一天下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炒米。从那以后直到春节期间,可以用炒米当早饭吃;看书到深夜,饿了,抓一把炒米塞在嘴里能抵饱;还可用炒米招待客人。
制作炒米的过程,既是一种工艺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不仅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技艺,更蕴含着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我收住飞扬的思绪,把自行车停靠在桥的栏杆上,与炸炒米的老人攀谈起来。他说:“我是群力开泰人,今年70岁了,现在用的这个炒米机已经有90多年,是我的残疾父亲留给我谋生的。”
我问他:“你怎么不去乡下炸炒米呢?”
“现在乡下没什么人住了,小孩到城里去上学,年轻人到城里去打工,剩下来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他们也不喜欢吃炒米,生意做不起来。”
“像你这样炸炒米的人多吗?”
“基本上没有了,年轻人不肯做……现在句容有一个,孔镇那边还有一个……炸炒米的老人都死得差不多啰。”
几十年没看到过炸炒米机了,我在这个百年古董边绕了几圈,仔细看了看老师傅所用的柴火、制作炒米的原料,拍了一些照片。临走前,我向老师傅要电话号码及姓名,以便我想吃炒米时能找到他,老师傅高兴地把号码给了我。夕阳西下,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望历史,炒米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而且每一粒炒米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知不觉中,这一传统美食已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当炒米的香气穿越时空而来,细细品味之余,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