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祥|一部书法审美的开拓性力作——蒋力余《言恭达书艺研究》读后
2024-10-19 08: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曾景祥  
1
听新闻

  由沈鹏先生亲笔题签、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美评专著《言恭达书艺研究》,在广大读者的期盼之中问世,深品斯作,振奋不已。此书为煌煌巨著,设计古朴,装帧精美,内蕴丰富,格调高雅,为作者历时十余载寒暑的镂心之作。此书以大草为突破口,旁涉诗词、绘画、篆刻等其他艺术,从哲学美学的高度对艺术大家言恭达先生作了全面深入之论述。此书的表达形式与研究之深度、广度、力度,在书法美评史上尚无先例,无疑为书法美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属于一部书法审美的开拓性力作。

  研究对象的准确性。作者选择当代书坛重镇级艺术家言恭达先生为研究对象,体现美评家过人的勇气、精准的目光和执着的精神。言恭达是滋沐吴风越雨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是孔门十哲“南方夫子”言偃之苗裔,幼承家学,遍访名师,受沙曼翁、宋文治先生之亲炙,从儒释道哲学中吸取营养,以文养墨,以学砺笔,将诗书画印、篆隶行楷从意境之高度打通,成功摘取书法皇冠之上的明珠——以雄秀高华、豪纵恣肆之大草饮誉天下,以热血才情铸就精神图腾,作者于研究对象之选择是精准的、正确的。言恭达数百次入展全国与国际性大展并数次荣获大奖,艺术精品为天安门城楼、八一军委大楼、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等重要场馆珍藏,是中国第一位在联合国举办书法个展的艺术家,读其创作,其哲学意韵、诗性内涵、高华艺境足可雄视前贤,后启来者。言恭达德艺双馨,2010年评为全国政协“善行天下·政协委员慈善公益代表人物”,2014年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平贡献奖”,2023年荣上国际人文品牌——“华人榜”(华奖),先后五次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言恭达的创作为品格、学养、才情、功力之综合表达,确有引领时代风骚之意义,选择言恭达为研究对象这是精准的。

  此书力戒浮言,以论据说话,以理服人。收集了当代55位艺术家对其公正客观的评价。略举数例:沈鹏评言恭达:“恭达君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涉猎多方,成就为人共见。”“恭达广泛研习美学、艺术学的典籍,视野开阔,富有使命感,责任感。”日本书坛泰斗高木圣雨说:“言恭达先生作品里表现更多的是古典主义,而不是表现主义。”“林散之先生被称为‘草圣’,我认为言恭达先生可成为第二位‘草圣’,因为他的草书非常精彩,我也想参考、学习和借鉴。”陈方既说:“恭达先生书法功力厚实,书路宽阔,数十年来不废临池且数体皆能,为当代实力派之翘楚。……其大草更有独特之处:大气磅礴,乐感强烈,气韵生动,境界高远,构形大开大合,运笔纵横捭阖,以篆书裹锋笔法和简书笔法入草,堪称中锋运笔‘画沙’‘印泥’之妙。”周俊杰说:“言恭达的书法技法精湛,个性鲜明,书卷气浓厚,这在书法界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而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思想高度,他是当代书坛真正的‘思者’。”

  衡正安说:“他的大草绕过元、明、清和唐宋相接,用涩笔、渴墨、涨墨、宿墨,使线条的浓、淡、枯、湿、飞白在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作用下,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现代感,表现出气息纯正、高古,格调高雅、飘逸之特征,给人以纵 横奇逸、张驰有度、仪态万方、大气充沛、风神外跃、卓荦高迈之审美感受。”李昌集说:“在当代一流书家中,言恭达先生是‘入古出古’‘通古今之变’而自成一家面貌的书家。他的书法道路,既是传统的,又是个性化的:在临习和博览历代碑帖和墨迹基础上,以中国书法始源时代的大篆为切入点,从大篆结体的恣肆与均衡的统一、线条的厚实圆畅,体悟和把握汉字书法的‘字势’和笔法。”叶培贵说:“他兼修五体以及诗词,篆书、隶书和大草尤精通,不仅各自成就卓绝,而且竞能打通,使主要产生于先秦两汉、重新激活于清代的篆隶传统,与主要产生于晋唐、弘彰于宋元明的行草传统,得以熔铸于一炉,汇综于一手,为了清代以来的书法演进开出独特的新面,可谓当代书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代表风格之一。”姜寿田说:“他的草书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可见作者对艺术家的美学定位是中肯的,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

  审美目光的独到性。书法与武术、医学、京剧并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传统艺术,是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很少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领域,书法的发展繁荣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书法以儒释道哲学为内核,以文质兼美的汉字诗文为思想载体,以线条墨象为物化形式,传承文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书法的美不仅仅体现在线条本身,更多的是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言恭达的书法艺术,从物化形式而言,美在线条,美在墨象,美在空间的分割,美在语言的丰富性与精湛性;从艺术的内蕴而言,美在抒情,美在墨韵,美在意境。此书对言恭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书学思想,以白话语体、典型化的历史文献为载体抒发丰美激情,记录时代风云,都有深刻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书法美评受诗品画品之影响甚深,多是对书法风格进行意象性的描述,略举数例: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笔论》)成公绥论隶书:“若或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隶书体》)王羲之论书:“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若悬钩之钓水”。(《笔势论十二章》)这种书论从意境上把握,驰人联想,启人神思,而颇为玄奥,不易把握。当今书法美评发展为一门显学,多从技法本体、线条本体论书,艺术的本质是抒情,单从技法层面论书个人认为深度不够,远离文化,而此书将文史哲与诗书画印打通阐释,点面结合,博涉兼融,体现书法以形而下之技表达形而上之道这一重要美感特征。

  将诗境与书境打通论书,强调书法写什么与怎么写都有重要的意义,强调书法的诗性内涵与时代感,有利于境界之提升,艺术之创新。作者论书紧扣技法本体,同时发扬了朱光潜、宗白华从意境论书、从文化论书的美学传统,体现诗化色彩与理性深度。作者认为书法意境的形成有三方面因素:思想载体、物化形式、特定时空中的主体情感,书法的抒情从思想载体切入常见有四种形式:正向切入、侧向切入、反向切入、移情切入。因切入点的不同,情感的丰富性构成风格的多元性,这是作者研究诗书画印有内在联系的新发现,又能以清雅的语言作准确论证,体现审美的深度与高度。对言恭达书境概括为“九美”,阐幽发微,论述精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体现作者独到的审美目光,说明言恭达对中华文化的领悟是深刻的。沈鹏先生说过:“书法离开了哲学的支撑,这个艺术大厦是不坚实的”,作者的论述,对艺与道、书与诗的内在联系阐释深透。

  审美视野的广阔性。独木不成林,独溪不成渊,独峦不成峰,艺术不能搞一目之罗,严格地说:诗书画印与文史哲在意韵上是相通的。各类艺术的物化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意境相通。缺少超卓的综合修养,不可能有高境界的艺术创造。书法虽为尚技艺术,实为综合艺术:思想载体文质兼美,临于文学;意象瑰奇清雅,临于绘画;线条飞动纵逸,临于舞蹈;节奏一波三折,临于音乐。书法家于儒释道哲学、美学有较深的研究,有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有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艺术方能营构高境幽致。书法不能离开技法,但不可唯技法论,书法的美在抒情、在意境、在哲思、在文化。临帖读临的工夫下得深,从古代经典中吸取丰富营养,这无疑是书法的立艺之本,失去了技法的精湛,何来艺术的意境?而高境界之营构,书卷气的产生,还有赖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此书从思想内蕴而言,论及到了哲学、美学;从内在意境而言,论述了诗书画印的内在联系。这种论述,既体现了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体现了美评家的综合实力,这种思维空间的开拓,在古往今来的书法美评中甚为少见的。

  全书突出了言恭达以草书为突破口的艺术创作,对篆隶行楷各体的取法渊源、主体风格作了精准描述,尤其对大草风格的论述至为精微。言恭达的篆书真力弥满,万象在旁;隶书博大拙雅,雄逸古穆;行书清雄朴茂,妍逸华滋;而最为壮美的风光在大草,绕过元明,直追唐宋,诗书交融,艺道浑化,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以及黄鲁直硬毫中锋用笔之法,更创以长锋羊毫裹锋用笔,将古人之中锋笔法运用于生宣纸、长锋等不同工具之中,以篆籀裹锋与简书入草,裹毫挥运,纤毫必究,故风采神韵,妙尽天然,呈现高迈瑰奇、清逸空灵之风格特征。

  研读重要场馆收藏的代表性艺品,是一道道清光四射的亮丽风景,我们称之为“七典”。还有数十幅作品也采取了诗书打通的解读形式,深入浅出,生动优美。全书以较大篇幅论述了艺术家的诗歌、绘画、篆刻等创作,体现了当代大草书家的综合修养与综合实力。沈鹏、高木圣雨、陈方既、林凡、林岫、周俊杰等先生称言恭达为引领时代风骚的重镇级书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客观的。言恭达师传统、师心源,更师造化,社会活动体现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所撰70余篇提案,本书作者对这些提案作了综合性论述。艺术家系心民瘼,热爱时代,履行使命,拓展视野,每篇提案都为镂心之作,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如果说言恭达的艺术创作是一座高山,大草是高山之峰巅,那么其诗词、绘画、篆刻与文史哲修养是这座雄峰的山麓,如果没有山麓的博大雄厚,哪来峰巅的高耸入云?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艺术家的卓越并非来自偶然,并非来自包装,并非来自名份,而是来自艰辛的求索,来自智慧的开启,来自天机的挥洒,跋涉了无数激流险滩,攀越了无数深涧险壑,方能到达一览众山小之峰巅。

  审美论证的严密性。艺术创作是化情思为景物,艺术审美是化景物为情思,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审美、学术研究,都不能离开内在的逻辑联系,缺少逻辑论证就不能彰显学术的深度与高度。审美论证体现严密的逻辑性,这是此书的重要特色。作者以论据说话,以理服人,精准是第一位的,尚真是第一位的。作者有丰富的逻辑知识,早年从事过逻辑教学,此书体现了严密的逻辑论证,让我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深切感悟到真正的艺术大家首先是思想者、学问家,技法精湛是起点,而艺术的高境离不开理性思维,离不开哲学、美学、诗学、逻辑的深度渗入。

  所列“七典”这是标志性成果,最为壮美的风光,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是言恭达卓越成就的典型展示。其次是论诗,为何把诗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来论述呢?因为华夏艺术是以儒释道哲学为内核、以诗意为精魂,以独立语言为物化形式传承文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没有诗意的滋养,艺术意境就不可能形成圆融、瑰奇、萧散、高华等多元风格。可以这样说:不懂中国的诗,就不懂中国的艺术;脱离诗意去求恣肆、求狂怪、求粗砺,就容易丧失中华民族尚古雅、尚崇高的美学传统。沈鹏论书,强调书境的美是真情的表达,诗意的表达。言恭达于篆刻的艺术实践是很深的,他师从沙曼翁先生,沙老就是著名篆刻家,言恭达是篆书大家,以书入印,书从印出,其书境的古拙高雅与对篆刻研究有密切的联系。言恭达对绘画创作是功力深厚的,他的艺术创作是诗书画印整体推进的,当然,他创造的壮美风光还是书法中的大草。此书收录了两篇画评,以草书笔意入画,意象奇谲,造境幽邃,既以书法骨力入画,又善于将绘画的用笔用墨等技法移用于书法,以画法入书,以书法入画,交融为一,突出了艺术修养的丰富性、独特性、精湛性。对言恭达书境概括为“九美”,是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观点概括不易,论证尤难。作者所提“九美”,以哲学、美学、诗学、书学为依据,理清了内在的逻辑关系,论证细腻而深入,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九美”根植于传统,又体现时代感、才情与功力。言恭达努力将诗书画印与文史哲打通,并且是从高层次打通,这是实实在在的,并非虚言。

  评析语言的清雅性。美的艺术以美的语言解读方叫美评,美评以朴素清雅为高,此书的语言风格体现清雅之美。做一位诗书画美评家是甚为艰辛的,所涉领域甚为宽广,要以专业化的语言论述诗书画意境,没有深厚的功力是不可问津的。蒋力余的美评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朴素与清雅、诗意与逻辑达到了有机统一。蒋力余对沈鹏、林凡、张海写过研究专著,写过数百篇诗书画美评,创作了3000余首清丽幽雅的诗词,此书的写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他的专著坚守信达雅的原则,在语言上着意追求诗意化、哲理化、专业化,颇具感染力与震撼力。作者长年从事美学研究,于先秦文学、唐宋文学、诗学等领域的研究是甚深的。他的美评游心于李泽厚的丰富博大、朱光潜的晓畅清雅,而于宗白华的清逸幽邃情有独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蒋力余钟爱何其芳,何氏美评清新流丽,作者能精嚼细咽,消化吸收。蒋力余的美评语言细腻朴素,生动清新,以诗意的笔融拓展出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让读者在哲理性的议论中、诗意性的描述中感知艺美之含蓄、圆融、瑰奇、高华,沈鹏称蒋力余古典文学功力深厚,艺术视野广阔独到,著名画家黄铁山称蒋力余的美评本身就是艺术,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蒋力余《言恭达书学研究》一书对书坛重镇言恭达先生的美学思想、艺术创作、综合修养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熔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炉,打造了中国书法美评史上个案研究的开拓性力作。此书朴素精准,以细腻深入的解读取胜,既多诗意的美感,又饶逻辑的力量,是一部深入严谨的美评专著。此书的出版,对于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标签:书法;艺术;言恭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