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书迷
2024-09-17 20:3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锋  
1
听新闻

书迷

□ 张锋 

  我一生与书有缘,自小就嗜书如命,至今未改。家里人都说我是“书迷”,因为我的大部分业余生活都用来在“书海”里遨游了。单位同事都说我身上有“书卷气”,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以外,我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经常更新的读书笔记,还时不时会在单位组织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亲戚朋友们都在背后嘀咕我是不是有点“傻气”,因为我家里的书也实在是太多了,花费那么多的钱去买书真的值得吗?!

  我喜欢看书。在记忆里,我从识字开始就迷上了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刚开始是看小人书,薄薄的、小小的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一拿到就爱不释手。后来阅读范围就扩大了,只要是有字的、能收罗到手的,不管是历史的、文学的,还是军事的、医学的,都会充满兴趣、沉迷其中。那时书籍来源有限,只要得到一本书,就会如饥似渴、一鼓作气地去阅读,有时手捧一本《新华字典》,能翻来覆去通读好几遍,似乎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有时面对一张地图,能饶有兴味地看上半天,似乎正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徜徉;有时得到一份报纸,能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似乎正在观察天下大势,真正把读书当成了自己宝贵的精神食粮。我至今记得,当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还曾经从姑姑家、邻居大哥家里偷偷拿书回来看,后来让人发现了,被父母亲狠狠数落了一通。

  我喜欢买书。因为喜欢看书,所以就喜欢买书。在我印象里,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过年了就喜欢给长辈磕头拜年,企盼从长辈那里得到一点压岁钱,一分不嫌少,一毛不嫌多,聚沙成塔,积攒的钱够了,就会兴冲冲地跑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去买能够买到的、自己喜欢的书。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我总是积极分子,我拾过粪、割过草、捡过麦穗、捋过树叶,不怕苦不怕累,就是为了挣点钱,有了钱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后来我考上了淮阴师范学校,当时读师范不花钱,学校每个月还会给我们发放十五块半的生活费,我省吃俭用,解放鞋鞋头破了个洞都舍不得换,省下来的钱也是为了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买书的条件宽裕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各种版本都会买上一本,像钱锺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金庸的武侠小说、四大古典名著、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等,我都买了好几个版本。近几年,电子书开始流行,我也紧跟时代潮流,买了好几个品牌的电子书,购买了海量的电子图书,这样阅读起来更加舒适、快捷和实惠了。

  我喜欢抄书。上初中时我开始喜欢抄书。那时正值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文学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作品,刚刚问世,便洛阳纸贵,一书难求。买不到怎么办?我的做法就是抄,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好书,立马就在笔记本上抄写,不吃不喝、一鼓作气地抄,一篇作品抄完,往往眼睛都熬红了,手上都磨出老茧了。后来上了淮阴师范学校,我的一篇文章在团中央举办的“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我的文学兴趣一下子爆发了,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除了写作就是抄书,几乎陷入了魔怔状态。我记得,当时的一批著名作家,如陈建功、韩少功、王安忆、史铁生、贾平凹、张贤亮等,他们的作品,我都抄写过。再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买书的经济条件,但是没有了抄书的时间,我就变抄书为记读书笔记,专门摘抄书中的精彩段落和经典语句,这个习惯一直沿袭至今,这些年我先后记了二十多本“文笔精华”。

  我喜欢藏书。因为喜欢看书、买书、抄书,所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藏书。时间久了,藏书就成为一种癖好,对于一切有文字的东西,都有点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我家的藏书少说也有三四千册了。这些年,我先后搬了五次家,因为书多,每次搬家,都要为书的搬运和摆放发愁。书实在太多了,加之房间面积有限,在夫人不住地劝说下,我好不容易痛下决心,丢弃了好几麻袋图书。就算这样,我的藏书还是分散在好几个地方:除了现在的书房,儿子那里寄存了一部分,一处暂未卖掉的老房子那里存放了一部分,我现有卧室的地上还堆放着一部分。

  光阴似箭。不经意间,我已接近退休年龄,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从此就拥有了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和比较宽裕的空闲时间。面对满屋的藏书,我常常在想:一方面,看书、买书、抄书、藏书,是我几十年的习惯,今后我还会坚守下去;另一方面,个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也应该抓紧确立新的目标追求,那就是写作。好在自己的经历阅历还算比较丰富,不缺创作素材,加上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喜欢思考和积累,自以为写作也算是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在今后的岁月里,自己能够写出一些个人比较满意、对社会有点用处的文章,我想,那就实现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也算对得起“书迷”这个珍贵的称号了。

标签:藏书;抄书;工作岗位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