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玉|根植于心的仪式感
2024-09-17 20:3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朱士玉  
1
听新闻

根植于心的仪式感

□ 朱士玉

 

  出于虔诚、庄重,激发人心,在教育上有点仪式感无可厚非,甚至还要提倡。但若为了少数人的面子,沦为表演,成为负担,那就不要也罢。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退下来后,被英国诺丁汉大学聘为校长,做了两任十年。杨福家说他在英国做校长,有三项重要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出席学生的毕业仪式,给每位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因为这个仪式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毕业仪式要邀请学生父母到场,如果是留学生,还要为父母免费提供机票,共同见证难忘的毕业时刻。学生要一个一个发表感言。整个毕业活动要持续近一个月。相信这样的“仪式”,伴随着学校的韶光美忆,一定永远留在学生心中。

  想想我的大学毕业典礼就有点“寒碜”了,毕业证书是班主任用绳子捆着拎到教室,一个一个发给我们的。毕业虽“简朴”了一点,但没有影响我对母校的认同和感恩,不过,作为人生重要的一刻就这么简单而过,“缺憾”还是有点的。

  杨福家校长比较中英教育,觉得英国人在细节上处处体现“人性”教育。他举个例子,英国的中小学形成一个惯例,每周一早晨,校长一班人雷打不动地站在校门口,鼓掌欢迎每个孩子走进校园。我想,这样的“仪式感”,不该是“做样子”的吧,那是源于心里对学生的尊重和爱。

  我们的入学和毕业典礼越来越受重视,有心而为的,也不乏其例。我从网上看到,今年毕业季省内一所知名大学隆重举办毕业典礼,专门邀请学校食堂师傅、宿管员等工勤人员代表参加,这样的“仪式”不也有温度吗?就是要告诉这些行将出发的学生,不要忘了,建设这个学校,服务你们成长的还有这些工人师傅。

  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毕业镜头:某所大学拍毕业照,一位高个子男教师害怕挡住后面的学生,干脆从旁边拿了个小凳子,坐到了前排。那样的镜头似乎有点“滑稽”,但又是如此和谐动人,真是处处有“仪式感”,处处有温情。

  我很欣赏清华大学原校长邱勇的做法,给每位入学的新生送一本书,印象中他担任校长第一次选的好像是《老人与海》。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把“送书”仪式推广到入学和毕业典礼上。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选书”就很考验人,但做好了,一定会伴随和影响学生一生。

  我国古代的教育活动也从来不缺“仪式感”。最近我在认真读傅任敢先生的《〈学记〉译注》,《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论述教育的文献,很值得一读。当中关于入学教育,强调“皮弁祭菜”“宵雅再三”“入学鼓箧”,即学生入学的时候,官员们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学生要再三诵读《小雅》;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这样的“仪式”,会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尊师重道自然生发。

  我进南师读书时,就听说中文系有位教授,热爱并擅讲《离骚》,但老先生讲《离骚》,很有“仪式感”,非“风和日丽之日”不讲,一时传为美谈。今天想来,我不以为怪,正是老先生对《离骚》的格外钟爱,对高洁的屈原的无限景仰,才有这样的“挑剔”。这种“仪式感”根植于心,令人仰止,我永远难忘,后来常常讲给学生听,也感染了他们。

标签:仪式;学生;毕业典礼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