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巴菲尔德深受拉铁摩尔的影响,他经过多年努力在35年前出版了《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该书的中译本大致在其英文版付梓20年后刊行大陆,引发讨论。有赞誉有加者,也有疾言厉色予以批评者,不管怎样,巴菲尔德以极大的精力解读诠释他眼中的“游牧帝国与中国”,有人类学者的扎实,也有史学家的功夫,其论点也许不能令人信服,但却给人深刻启发,不失为一部严肃认真见地迭出的史学名作。
巴菲尔德用九个章节35万字的篇幅梳理游牧帝国与中国的复杂关系,自匈奴帝国到准噶尔的覆灭,纵横捭阖,条理井然,堪称翔实深入的关于游牧帝国较为完整的历史回眸。巴菲尔德笔下的帝国、中国这些词汇的使用,也许还有待商榷之处,但他如此不惮其烦地深入各种文本,把他认为的匈奴帝国、鲜卑帝国、突厥帝国、蒙古帝国到准噶尔帝国一一呈现,重大关节点、重要人物都一一概括提炼,予以表述,这样的横贯千年,这样的史料浩繁,出现一些失误与不准确之处,自然是太平常不过了。巴菲尔德不仅熟悉某一断代史实,他是从秦汉到满清,横视俯瞰,娓娓道来,这种气势磅礴驾驭自如,这种打通关节信手拈来,非大手笔不能为。中国大陆有不少学者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也很有成就,值得充分肯定,但如巴菲尔德这样贯通起来,融会贯通,且自有分析框架,应该说还是很令人震撼与钦敬。
巴菲尔德研究游牧帝国,他有很多自己的论断,诸如他提出游牧民族的外部边界战略,他们满足于敲诈、掠夺、奉供,他们无意于征服、占领、治理。游牧民族到了西晋八王之乱之后才有了建立政权分庭抗礼的意识与举动,巴菲尔德这样的说法,虽属一家之言,却也给人启发。中原政权对游牧民族或部落也多采取宽柔并济政策或分而治之策略,建立朝贡体系,颇有起伏跌宕。巴菲尔德还提出权力周期说,中原政权的崩解往往并不是游牧民族的侵入所致,而恰恰是因为内乱才为游牧部落或政权造成了可乘之机。中原政权的稳定与维持往往还要借助于游牧部落或政权的支持,巴菲尔德特别以突厥帝国与唐朝的关系来说明他的这一结论。巴菲尔德提出往往是边缘的游牧部落崛起而成为游牧帝国的中心力量纵横天下鱼肉四方,女真人取代契丹人如此,蒙古人又取代女真人也是如此,而建州女真也是处于边缘逐步崛起联手蒙古而最终挥师入关征服中原。就这些部落的崛起,巴菲尔德有二元化组织之说,不无道理,他对鲜卑、蒙古、满洲都有这样的认识与分析。
巴菲尔德论述游牧帝国与中国,并非泛泛而谈,言不及义,他对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满洲等,除了大量征引中国史书的记载之外,旁征博引,汲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别具一格的提出一些关键人物,列出目录,并不以时间为线,让人有别开生面之感。如巴菲尔德论说匈奴帝国,他称之为联盟,说到了羌、鲜卑、匈奴、丁令、东胡、乌桓、乌孙、月支,关键性的部落人物有郅支、呼韩邪、昆莫、稽粥、冒顿、比、蒲奴、握衍朐鞮等。中原王朝的关键人物,他说到了汉宣帝、汉高祖、光武帝刘秀、汉武帝、秦始皇、王莽,巴菲尔德如此排名,难道是随意为之?还是别有考量?我们多说秦皇汉武,这些帝王的知名度不知道比汉宣帝要高多少倍啊。巴菲尔德在《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这一章节中,细说鲜卑、匈奴、柔然、高车、吐谷浑、氐、乌桓之间的此消彼长分分合合,就如今不说五胡乱华而说“入华”的脉络,一一厘清,关键性的部落或外族人物,他列举了檀石槐、轲比能、苏仆延、苻坚、刘渊、慕容廆、慕容儁、石勒、石虎、拓跋珪、拓跋宏,此一时期的中原人物,他只提到了公孙氏、曹操、袁绍。巴菲尔德说突厥与李唐,他说柔然、契丹、黠戛斯、突厥的第一与第二帝国、回纥,而关键性的部落首领,他说到了阿那瓌、颉利、室点密、骨咄禄、阙特勤、默啜、磨延啜、木杆可汗、土门、佗钵可汗、暾欲谷等,大多都是比较陌生奇怪的名字。关键汉人,巴菲尔德列举了安禄山、武则天、李世民、隋炀帝、唐玄宗,他没有提李渊,也没有说隋文帝,应该不是无意疏忽吧?巴菲尔德说到残唐五代十国到赵宋时期北方的沧海横流,他用了《满洲的后起者》这一命名,令人有点莫名其妙,他说到了奚、女真、契丹、黠戛斯、蒙古部、渤海、沙陀。论及关键人物,他只说阿骨打、阿保机、李克用、完颜亮,赵宋人物,一个都不提及?也不提一下李存勖与石敬瑭?巴菲尔德在《蒙古帝国》一章,叙述成吉思汗的崛起与内部整合,分析蒙古的征服战略与政策对策,蒙古帝国的政治继承与四位大汗的权力之争到最终元朝的解体,最为精细而深入。他说蒙古的关键性首领分别是金帐汗国的拔都、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察合台、蒙古帝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贵由、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拖雷之子旭烈兀、札木合、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忽必烈、蒙哥、木华黎、窝阔台、嗦鲁禾帖尼、帖卜腾格里、王罕、脱脱、拖雷、脱列哥那氏、耶律楚材等,琳琅满目,各有根据。巴菲尔德的《草原之狼及森林之虎:明朝、蒙古人和满洲人》,分析元朝之后的蒙古地区、卫拉特人和俺答汗与明朝、满洲人的崛起,再说权力周期的循环往复。这一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巴菲尔德提到了俺答汗、阿鲁台、达延汗、也先、皇太极、林丹汗、努尔哈赤,朱明人物只是提到了朱元璋朱棣父子而已,而巴菲尔德在“游牧帝国的尾声”一章中就中原的关键人物,他也只说了四人:乾隆帝、多尔衮、康熙帝、吴三桂。也可以说说李自成甚或范文程与洪承畴?
有人说巴菲尔德是人类学者,非历史学者,史实错误百出,理论预设,框架偏颇,这样的批评也许自有道理。但,巴菲尔德如此系统完整地梳理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博弈融合,如此提出所谓外部边界战略与内部边界战略,如此提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区域统治的周期律表现为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一种边疆史研究思路的大大拓展,自可引发讨论,逐步深入。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是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如今他也已经年逾古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