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荣|山楂树之恋
2024-08-08 16:0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黄爱荣  
1
听新闻

  一排排枝叶碧绿的山楂树随风摇曳,嫩嫩的绿果果挂满了枝头;一片片生态果蔬采摘园凸显绿意盎然,青翠的藤蔓上挂满色彩斑斓的瓜果;恢宏的深加工产品综合展示楼,充满了现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山楂园里袅袅升起的炊烟,让游客们溢享陇中农家乐的特色味道……这是我来到山楂小镇所见到的一片景象。

  夏日的陇中,树木葱郁,和风惠畅。上午的山楂园里,碧绿的山楂树下,一对新人正在以不同的姿势拍摄着婚纱照。男的姓李,女的姓陈,脸上荡漾着幸福的阳光。“在定西,过去总流行着一句‘有女不嫁通渭’,因为通渭是个大山沟沟。现在可不一样了。”旁边剪修果枝的师傅乐哈哈地说。

  甘肃陇中大地,是黄土高原一片典型的丘陵墚峁沟壑区,历来给人一种贫瘠、蛮荒、落后的印象。现在,沐浴在山楂小镇这凉爽宜人的清风里,呼吸着香甜清润的空气,饱览着生机勃勃的景色,我心想:“这哪里是‘苦甲天下’核心区域的定西通渭常家河?这个山楂小镇,简直就是一方如画似梦的世外桃园。”

  “村无烟火只剩房,地里干旱不出粮。十里八乡田地荒,儿时玩伴走他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靠天吃饭的通渭县常家河人,连年遭遇干旱,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绝收年。常海增出生在常家河胜义村一个农民家庭。那个年代,父母带着他们兄妹5人,挤住在一座不足40平米的土坯房里。母亲时常生病,全家主要靠父亲挣点工分,换成秕麦油渣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由于太穷,常海增到12岁才上学。可到小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还差两元学费,他辍学了。那年,他15岁。15岁,在大人眼里还是个孩子。可是,为了生活,他别无选择地与命运抗争,踏上了异乡的打工之路。

  辞别故土出门打工创业,常海增尝尽了人间苦难。他在饭店端过盘子,火车站卖过茶水,黄河边洗过石头,帮人打过土坯。他要过饭、睡过厕所。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抱过瓦、扛过水泥,干的都是最累、最苦、最脏的活。之后,他跟师傅后面学砌墙、学抹灰。穷则思变。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乃至集团公司……

  常海增在外闯荡了40年。40年的风雨历程,让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才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他在回忆中感慨道:“小时候的贫穷、少年时的坎坷,吃的苦、受的罪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坎坷的历练,让他对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理解,对故土桑梓有着一种独有的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8年,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常海增又回到了家乡。他走上常家河胜义村的峁梁之上,环视四周,望着仍然落后的村落和脚下的一片土地,不禁弯下腰去,深情地抓取一把黄土,思绪万千……为了家乡的脱贫攻坚,自己能做点什么贡献? 怎样才能帮助乡亲们一起脱贫,过上小康的日子?他叩问自己,反复思考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可是,这里没有产业,要脱贫致富谈何容易。一个偶然的机会,常海增了解到种植山楂效益不错。山楂树耐寒、耐旱、耐贫瘠, 种植山楂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如果再配套一些其它产业,还可带动乡村旅游,何不尝试一下呢?接着,多方考察,实地调研,评估论证,可行。于是,他投资成立了通渭常家河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福,造福桑梓;兴,兴办产业;德,厚德载物。”他如是解释。

  “以前,这地里只能种点小麦等传统作物,旱涝听天由命,如果不是常总,谁能想到这里还能种经济作物,发展旅游业,我们更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山楂园里一位管护人员情真意切地说,当地120多户脱贫户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纯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谈起返乡创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常海增一脸幸福地说,产业发展起来,叠加效应凸显,不仅带动了周边5村1300多户贫困户通过就地劳动力转移、土地入股分红、产业孵化等形式的精准脱贫,伴随后续山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当地群众持续稳定的增收。同时,还带动返乡人员三四十人,让他们彻底解决了外出务工和照顾家中老人孩子的矛盾。

  小镇因山楂得名。从昔日靠“输血”到如今能“造血”。曾经荒凉贫瘠、极度缺水的土地,如今焕发出新的风貌。农林文旅深度融合,燃旺了小镇的“热闹气、烟火气、幸福气”。现在,这里路宽道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举目皆景,小镇已成了城里人的“果蔬园”“生态园”“美食坊”,成了游客乡村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的一张亮丽的耀眼“金名片”、一方绝美的网红“打卡地”。

  墚峁沟畔山楂红,酸酸甜甜皆是情。曾有《山楂赋》“火火红红又一秋,繁星疑落树梢头。”“寒秋最爱山里红,树树挂满红灯笼。”吟咏赞颂山楂果成熟的美景。小小的山楂,带来了一个旱塬山村的历史巨变。走进今天的常家河,一幅幅山滴翠、百果香、产业旺的壮丽图景呈现于眼前,给贫瘠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禹甸西陲重镇,陇右邑通渭,三千里山川峥嵘浩渺;有汉天水故郡,附廓县平襄,两千载光阴荏苒不老。”常海增把山楂树从山东移植至家乡,把自己的根和魂也留植在家乡。他让山楂树成了景观树、丰收树、幸福树。我伫立在龙珠观景台上,凭栏远眺,一片秀美壮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如痴如醉。

  弯曲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条缤纷的彩带,飘挂在山塬墚峁沟壑之间。山楂小镇,你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璞玉”,你是一片令人迷恋的“桃花源”,你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上面正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新诗篇。

  啊!俯瞰万亩山楂产业园,果木成林,生机盎然;微风拂过,碧绿生烟,绿浪涟漪。山楂小镇,正孕育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更加富足,更加美丽;正孕育着秋天山楂的火红,老百姓日子的火红。人们以后的生活,一定都如山楂一般酸酸甜甜,有滋有味。

  (作者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秘书长)

标签:山楂;小镇;山楂树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