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北漂人,对京城的文化名人有种“近水楼台”的亲近感,靳飞老师是其中之一。对他的仰慕经历过三部曲。最初是阅读理解他。靳老师既是“新京派文化”代表性作家,又是中国戏剧研究的专家。阅读他的微博美文与散文随笔,喜欢上他由深厚国学功底生发的半文半白、简约练达的文笔。他的研究专著《靳飞戏剧随笔》,让我这个从事艺术工作的小字辈更是情有独钟。
近年来,靳老师因工作关系常去我的家乡南通。一次,与父亲通电话,他提及靳老师,我问父亲如何认识靳老师的,父亲不无得意地说,不仅认识还是朋友。这怎么可能?父亲虽扛过枪,当过企业掌门人,能唱会弹爱写,可与靳老师这种大咖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父亲见我存疑,举出靳老师豪爽兴情、博学健谈的实例证明,言之凿凿,让我对靳老师的理解与崇敬之情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父亲补充说,有机会你同他见见面。
今年暮春,靳飞老师的新作《南通笔记》出版。所结集的五十余篇笔记,是他寓居南通,闲来兴情所至的作品。他遍览地方史志、冒辟疆全集等著作,边读边思,边写南通文化名人及文史掌故,还就此话题与友人诗词唱和,用他自己的话说玩出点花样。他的思维触角与品鉴能力往往不同于常人。南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史资料极为丰富,靳老师凭借其敏锐的涵咏力与深厚的学养,提炼其中最精华的部分随笔道来,又旁引博证丰满其内涵,每篇笔记的结尾还配有七言绝句赞曰点睛。对南通著名的先贤张謇先生虽着墨不多,可评价极高,称其“有大功于民国”。出于对这位先贤的敬重,他新书出版后,为启迪后昆热爱本土文化,首选到我的母校——江苏省南通中学向学生赠送新作。我的母校于1909年由张謇先生创立,百年以降,南通人对这所历史名校赞誉与热爱,从坊间流传的一句俚语可见一斑: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里的人。学校知晓靳老师要向师生赠送新作,借机放大名人效应,盛邀靳老师为学生作讲座。
春末夏初的一天,靳老师西装革履,登上了南通中学附属学校(即初中部)的讲坛,为学生作《中学生如何解读古典诗词》的讲座。一登台靳老师的诙谐幽默倾倒了全体师生。他说,今天我正装上台,你们也报以热烈掌声,我们彼此都行过礼了,下面不必拘礼,你们也尽可放松,我也轻松一番,边说边解开领带,置于讲台边。全场大笑,营造出一个零距离交谈的情境。靳老师以李白《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为例,融知识性、故事性与趣味性为一炉,带领同学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读“李白”,感知诗人曾是鲜活的人,通过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延续着他的生命,而我们则通过古人的作品,向着我们出生前的时间中伸展出我们的生命。古人今人生命相通,是为阅读妙境。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笑声不断,学生们不时与靳老师呼应互通,气氛热烈,轻松活泼。最后,靳老师以古人诵读诗词的方式,歌吟他的诗作赠予全体师生:“雨打长江云似画,江边杨柳却如人。南通自古连江海,风一吹来便入春。”这首诗是一个雨日清晨,靳老师伫立长江之滨的即兴之作,寄托了他对江风海韵南通城的爱恋,也包含了生生不息的哲思。正如学校新闻报道中所言:“这首诗蕴含了他对学子们美好未来的祝愿。学子们被先生的真情所打动。”
几天后,靳老师来到南通中学高中部校区,该校区地处老城区的中心地段,是当年张謇先生携同官绅、乡贤动用积谷仓与天宁禅寺部分土地所建,虽经几次改造,校舍翻新,可古风犹存,遍洒历史名师与著名校友的风韵。靳老师作完题为《中国戏剧与中国人情》的讲座,向各班学生代表赠送新书后,被学子们团团围住,学子们拿出刚接手的新书或各自的书本纷纷要靳老师签名留念。有的学生一时手头里没有可供签名留言之物,跟靳老师说,您等我一会儿。飞也似的跑到教室里取来书簿,请靳老师签名。陪同的校领导怕靳老师太累,向学生摇手暗示停止,可靳老始终笑意盈盈,直到满足所有同学的愿望。听到母校老师跟我谈及这段佳话,我久久不能平静,从手机里翻出父亲与靳老师的合影照,隔空向这位儒雅睿智、博学多才、雅俗共鉴的“京范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