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斌|清逸秀丽文雅古淡——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鉴析
2024-07-15 22: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清逸秀丽文雅古淡

——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鉴析

□ 赵启斌


《行楷书千字文》之一


《行楷书千字文》之二


  董其昌是我国明清时期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代书画大家,他在书画领域均取得极高的成就,书画双绝,自成一家,是书画界领袖式的人物。我国书画艺术一直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自古即有“书画同源”之说,在书画艺术领域都获得突出成就的书画家,代不乏人:

  王廙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僧虔《论书》)

  首先王廙以自己卓越的书画艺术造诣引领了六朝书画艺术的发展,“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以后唐代的薛稷精于画鹤,又因其卓越的书法造诣成为初唐四家之一,在书法领域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宋代的宋徽宗赵佶、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吴昌硕等人,也都先后成为书画双绝的一代书画巨擘。董其昌能在书画艺术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明清书画产生如此深远的积极影响,显然与我国这一传统文化特色有关,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独特的中国书画文化环境,造就了董其昌书画艺术的成就和格局。南京博物院所藏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是一件颇能反映董其昌书法艺术特征的行楷书作品,从中可见其潇洒灵秀的书法艺术风貌。

《行楷书千字文》之三


《行楷书千字文》之四


  董其昌(1555—1636),松江(今上海)人。字玄宰,号思翁、思白、香光、香光居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鉴赏,富收藏,是继赵孟頫之后又一位书画兼工的大家,“松江画派”的领袖。董其昌论画首倡“南北宗”说,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极为深远。董其昌擅山水,他的山水画师从陆树声,向上取法倪瓒、黄公望、董源,进而追溯唐、宋诸家,所作青绿山水,突破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格调,秀润古雅,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意味。经过长期的绘画艺术实践,终于自成一家,确立了古雅秀润、清俊苍郁的山水画风。董其昌的书法在明清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时就有“邢、张、米、董”之称,把他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列,成为当时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董其昌书法师法钟繇、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褚遂良、苏东坡、赵孟頫等人,取法极为广泛,他在《画禅室自论》中讲到自己研习书法的经历说: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而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豹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时期的书法面貌,“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超越明代中期以来文征明、祝允明主流书风的影响,创立出飘逸空灵、圆劲秀逸的书法风格特色,对明清书法审美观念的确立、书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京博物院藏此卷《行楷书千字文》为董其昌晚年所书,为册页、纸本,全幅纵29.4厘米,横10.4厘米。此组书法作品充分体现出董其昌在小楷书、行楷书方面的成就。他说:

  吾书无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容台别集》卷二)

  (吾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容台别集》卷二)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行楷书千字文》之五


《行楷书千字文》之六


  按照董其昌的自述,“吾书无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尤其小楷书,董其昌认为最为得意,力追晋魏,超越赵孟頫,“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吾书因生得秀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率意自然、生拙古淡的特色。董其昌创造性地将晋、唐、宋的书法审美价值观念和风格特征进行大范畴、主观性融合、转化,写出自己的面貌和特色。此卷小行楷千字文,确实从中反映出董其昌楷书的主张、观点和看法。从一些鉴赏家对此卷的评价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真行相间,别开生面。苍秀古淡,为董其昌晚年得意之笔。

  (潘承谋 《董其昌千字文》题跋)

  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董文敏行楷根抵颜欧,摹范王褚。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此书豪逸有气。笔笔放极,笔笔敛洵,有得意疾书之乐。

  (杨同高《董其昌千字文》题跋)


《行楷书千字文》之七


《行楷书千字文》之八


  潘承谋认为董其昌此卷行楷“刚健婀娜,无萦蚓绾蛇之病”,当为董其昌行楷的得意之笔。杨同高认为“此书豪逸有气。笔笔放极,笔笔敛洵”,“有得意疾书之乐”,当为董其昌纵笔率意而书的作品,给人以“一转一束皆有主宰”、轻松自如而又法度精微之感。

  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在结体、布局、用笔方面,都能体现出董其昌小楷书所提倡的价值观、审美观,有着自己特有的书写特征和个性特色,呈现出飘逸秀雅、生秀古淡的审美意象。董其昌书法早年师法颜真卿、虞世南,中年致力米芾行书的研究和临仿研习,上溯钟繇、王羲之书风,并沉浸禅理,将佛学方面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精神趣味融合进来,因而他的书法深得空灵隽永、雅淡幽寂的审美趣味,秀逸静雅,潇洒出尘,获得了“书家神品”的称誉。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在分行布局时有意拉大行距,使行间空隙增大,给人造成灵动、秀美、疏朗的视觉美感,同时字与字之间布局亦疏朗匀称,随意而行,营造出明雅静美、清新洗练的空间布局特色,深得妍美清丽、生秀雅淡的书法空间审美的趣味。

《行楷书千字文》之九


《行楷书千字文》之十


  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在结体、造型上汲取了米芾的侧欹造型特点,笔势或扩张,或收敛,突破了行楷书过于注重端庄、平稳而带来的僵硬、古板之感,深得流变、飞动的体势。同时在造型布局上又吸取杨凝式的舒展、敛放的结体特色,深得萧散自然、闲适舒朗的笔致,为他的此卷行楷书法带来了深具个性化的审美元素。董其昌《行楷书千字文》在用笔上亦颇为精到,多正锋、中锋笔法的运用,显得圆劲秀逸,精力遒劲弥漫。同时用墨也非常讲究,注重用水,尽力将枯湿浓淡的墨韵在笔下表现出来,给人苍嫩清润、古淡秀逸之感,显然是将绘画用墨用水上领悟到的墨法、水法引入到书法中来。引画法入书法,确实为书法增添了不少的墨色变化,确立了如许的动人韵致。董其昌在此卷《行楷书千字文》中通过用笔、用墨精湛技法的掌握,营造出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儒雅、幽寂、清和的精神气息,将清逸秀丽、文雅古淡的书法风格特色在笔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不愧为一代书画巨擘心象的自然流露与映显。

《行楷书千字文》之十一


《行楷书千字文》之十二

标签:董其昌;楷书;书法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