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风情,历史之沧桑
——吴其盛诗集《过眼的不是云》读后随感
□ 张晓阳
久卧病榻,很长时间没有读诗、写诗,更没有与朋友们评诗、说诗了。近日,老友吴其盛先生来访,同时赠送他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诗集《过眼的不是云》。
诗集中的94首诗作,半数以上是写金陵乃至江南山水的,当属传统中的山水诗范畴。然而,与传统的山水诗不同,在这一部分诗作中,诗人从现代的视野出发,以现代人的眼光,再从自然风物入手,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中,并由此打开连接艺术审美此岸和彼岸的通道,以表达自己的洞悉之明及情感上的波澜起伏。它既有在美面前的感悟,也渗透着对物象的纵向与横向的思考。我想,这是此诗集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诗人在诗路跋涉中一个很重要的开拓与突破。
比如我们熟悉的玄武湖,在诗人的笔下又是一番别样风景:
清泠如玉的水色/在城市的风华万千中/留下飞白/将石头深处的情深意长/彩云般迭现/然后追加绿茵蝶影/成一张带有鸟鸣声的/生态名片/古城墙引申旧事/水军操练的阵势和鼓声/激荡多梦湖光/显影王师挥戈的滚动风云
许多人往往有一种印象,江南人写的诗,或者写江南风情的诗,往往都是小家子气,小桥流水,小家碧玉,比如唐伯虎的“桃花净尽杏花空”“花枝零落鬓丝添”之类。读吴其盛的诗,可没有这些感觉。《紫峰大厦》的大气,《阅江楼》的高屋建瓴,还有《石塘竹海》那“翠色叠加的意境”,《老门东》那“民俗深处的光和影”,透视的不仅仅是诗人思想的深度、时代的高度,还有那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那人间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平凡中见神奇,浅白处见深刻。在有限的形式内展现出无限的精神世界。其盛兄的诗歌创作与他的生命体验有关,更与他那升华了的灵魂有关。他在此书的《自序》中坦言:“诗歌的最简分数是生命。诗人写诗,实际上寄托的是自己的生命意识和意志。”
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表达的是丰富、复杂的人性,它要体现人对善、真、美的向往和追求。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实践证明,这话还是片面了。语言仅仅是诗情表达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诗心,一颗发自诗人灵魂深处的诗心,要有这种诗心对于生命动静的敏锐感触和开悟。
只要有一颗不老的诗心,诗歌之树就会永远长青。
八千流水观花月,风雨声中秣陵秋!当今,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变幻的风云令人眼花缭乱。变化的是高科技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审美兴趣的改变,是诗的外在形式和语辞的出新。千古之风情,历史之沧桑。变,是这个世界永远的主旋律。
而永远不变的,是我华夏千年传承的诗韵、诗心和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