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山,大运河畔的哀愁和喜乐
□ 徐晓群
一
一千七百多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疏浚贯通以来,浩浩荡荡纵横南北,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大兴土木、征调百万民工开凿运河,没想到后人把他作为缔造者捆绑在了大运河上,不经意间成了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漫漫历史上,滔滔运河水承载了漕运,南北物资交流,海内外商品运输的重任,是北方都城的生命线。围绕大运河的水网系统,自古就使苏州成为人员、物流的重要集散地。航道繁忙,经济繁荣。繁荣的经济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唐宋以来,国家漕运的十之一二源于苏州,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不是吹的。运河有博大的胸怀,反刍滋养了无数个城镇和村落。
苏州段的运河十景就是它的产物。宝带桥、浒墅关、枫桥夜泊、虎丘塔、吴门望亭、水陆盘门、平江古巷、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色。十景是历史的幸运儿,我们该为它们祝福。
我幼时居住的村庄在姑苏城郭外,与宝带桥隔河相望。如今,每每凝望焕发青春的古桥,心头自会浮动往事。在我熟悉的运河段,觅渡桥至尹山桥段里,尹山这个古老名字总是让我浮想联翩,一个个历史片段扑面而来。尹山是土山,是地名,曾经也叫过尹山乡、尹山镇、尹山市集,我一直想为它取个景名,想来想去还是陆游的“尹桥观月”为佳。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尹桥观月”有点通俗,但毕竟出自名人手笔,是诗人北上履职时在日记里的真实记录。假如没有几十年前的变故,尹山一定会是大运河的第十一景,多一景不是更好吗?
十来岁时记忆已经成熟,第一次随外公舅舅们去吴江黎里亲戚家做客,兴奋不亚于现在出国旅行。因为外公准备了船只,路途变得不再遥远。小木船摇出村河就是大运河,暮秋时节,水面雾气阵阵,没有了低矮小桥的羁绊,舅舅们齐力竖了桅杆,扬帆的小木船一路向南。舅舅让我数数长桥有多少桥孔,长桥就是宝带桥,我心不在焉,数了一遍记不得是五十一孔还是五十三孔,不经意间,船已过了桥南头。
没有驳岸的河面更显辽阔,两岸鸡鸣狗叫,炊烟袅袅,前后张望大河似无边无际的白练。南来北往的船只,大都依靠人力行驶,水声、橹声里传来各种腔调,绍兴话听不懂,吴地方言里能分辨出是售卖货物还是走亲访友。
疾风吹来,帆布鼓起了肚子,只听得船沿水声哗哗。没多久,舅舅说尹山到了,我没留意那不太高的土墩,看见的是前方横跨大河两岸的石桥,桥面高高拱起,半月形的桥洞似洞开的天门。我们船的桅杆有七八米高,坐在船舱的草捆上向上望,是擎天大柱。舅舅也是第一次扬帆过桥,万一船帆卡在桥上,船损人危,是大风险啊!舅舅用苏州人的口吻问外公“阿来赛个”,外公的回答是“笃定、笃定”。我用紧张的眼神望着桥,果然桅杆距桥拱远着呢。这桥就是尹山桥,陆游笔下的尹桥,是大运河上已消失的古迹,是本文中的一个要素,与几经翻建的当代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只是同名而已。
河水哗哗,一路向南行驶了好久,回头张望依然能看见古桥雄卧的身姿。到处都有与大运河相连的岔口,看着都差不多,现在纵横复杂的陆上交通有卫星导航助力,我敬佩外公他们的记忆力,难得去一趟黎里,顺风顺水,没有半点耽误。
相传尹山的得名源于周朝时期的尹吉甫居住于此,尹山结成村落早于京杭大运河。专家说历史上平原地区的寺庙大多建于人口较密集的村镇。尹山崇福寺最早出现于梁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尹山是苏州城的南大门,后来建造了横跨大运河的尹山桥,地理位置更是显得重要。战乱时代,若从南部攻击苏州城,尹山便是前沿阵地。崇福寺的倾废大多与兵灾有关。
二
唐宋时期就有了以“尹山”为命的乡都。大运河带来的繁华,使尹山在明清时期更加鼎盛。明朝初年,尹山便是长洲县的“五市”之一,尹山市、大市市、五墓市、黄埭市、相城市。虽然规模小于镇,毕竟入围了商贸重地,不久尹山便被许多人称为镇。因为有了运河,倾慕江南文化的中原士大夫,有了南下的便利,南宋时期德行高尚的尹焞(1071—1142),辞官寄寓于尹山讲学,为尹山在历史上增添了一段文化佳话。尹焞是南宋的高士,他的老师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先祖程颐。尹焞祖上几代一直生活在古都洛阳,母亲要求他安分守己,不希望他用当官的俸禄赡养一家,所以在得志时甘愿在家尽孝,也不愿意为升官发财博取功名而在外忙碌,洛阳的士大夫都推崇他仰慕他。靖康元年,皇帝将他召到京师,相谈甚欢,尊重尹焞的意愿,不强求他为朝廷效力,给他赐号和靖处士。此后,声名大震的和靖处士尹焞得以继续他的讲学生涯,追随者也越来越多。不料第二年,金兵来犯,宋军根本抵挡不了来势凶猛的金兵,都城很快被攻陷,历史上著名事件“靖康之耻”发生了。金兵首领对宋皇朝倚重的家族痛下杀手,尹焞的五个儿子和母亲全部蒙难,在机智勇敢的众弟子的保护下,尹焞被抬置于山谷中隐藏,幸运地躲过一劫,得而死里逃生。
尹焞在尹山讲学是朝廷南迁后的事。当时尹山一带经济文化非常繁华,区域内人口众多,南下北上的交通便捷,特别是水上交通,四通八达的水系近在咫尺。尹焞声望极高,和权相秦桧也有通信往来,即使不在朝廷为官,也不忘为国家献计献策。
1644年大明王朝灭亡后,清廷加快了一统中原的步伐,战火下的尹山一片萧条,镇上人烟稀少,商旅畏而远之。几十年间,一度繁华的集市成了苏州百姓的营葬墓地,萎缩的尹山村被包围在荒坟之间。随着社会的安定,大运河恢复了商船往来,又为尹山的兴盛翻开了新的一页。尹山很快又恢复了镇的称呼,如同今日之金融网点的典当行遍布镇上,依托水上交通的便利,镇上建起了航船站,十多条航船就像长途班车,有序接送天下商客。
祠堂和庙宇是古代村落里大型建筑,在尹山除了规模宏大的崇福寺,街上还有关帝庙、土地庙,尹山土地庙全称忠靖明王庙,庙内曾有数十棵半抱粗的榉树、榆树,还有一棵需要三人合围才能抱住的参天银杏树,古代人不像现代人急功近利,不可能是从深山里挖掘移栽来的。年复一年,长成的参天大树连同庙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伐殆尽。
澹台子祠、袁公祠已是当时街上的胜迹,清同治年间《苏州府志》称“袁公祠在尹山,祀明湘阴令袁政,正德中重修,久废”。 袁公是明永乐年间在湘阴一带履职的基层官员,勤政、务实,劝说百姓勤俭耕种,积累财富、改善生活,留下了好名声。他的后人落户尹山镇后建祠,是为“父老子弟类能传道其轶事”,至今尹山的袁氏后人生生不息。彼时尹山就是一个能吸引人的移民乡镇。
公元1851年,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洪秀全、杨秀清带领的太平军挥师南京时,一路上烧杀抢掠,官军被杀得闻风丧胆。太平军把孔孟之道视为异端邪说,所有学宫都是焚毁的对象。1860年5月,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在英王陈玉成指挥下先后攻克常州、无锡,6月初攻下苏州城后,又分兵攻取吴江、太仓、嘉兴等地,沿线的尹山澹台子祠,本是以孔子七十二门生之一的澹台灭明命名的,怎么可能不受冲击,还有山下的崇福寺不堪刀兵之劫,又被损毁。在漫长的历史上,许多史料都已毁于战火,许多历史事件找不到详细的文史记录,尹山丰富的地下文明悠长、繁多,等待后人去发掘甄别。
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村疏浚旧河道有最好的方法,用罱泥夹汲取淤泥一举两得,有机肥料有了,沉积在河底的腐草淤泥清理掉后,河水变得更清澈通畅。河道如同乡村道路并非一成不变,因时代发展而调整。1978年冬天,郭巷人民公社组织开挖了一条沟通京杭大运河、连通尹山湖西南湖河的新河道——郭新河。郭新河全长约5千米,底宽有6米。挖着挖着出现了许多古代陶片陶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并不知道它的文化价值。县文管会知道后,在现场反复勘查了数次,文化遗存厚度超过1.5米,存在新石器时代和崧泽文化遗存。后来这一遗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郭新河遗址的石碑立在河边,现在尹山社区的位置。
挖河的泥土堆积了郭新公路,和尹山桥有了良好的连接,以后成了通往苏州市区的公交路线。1999年,郭新公路一侧开建了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的建设再次触动了地下文明,郭新河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由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联合开展,确定遗址范围达60万平方米,再次证明以前的判断完全正确。这片土地上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到了唐、宋、明、清已甚繁华。2013年,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尹山汽车城开工建设,前期勘探时又发现众多文化遗迹。这个从属于尹山集市的地方,是一个商周至唐宋时期的聚落遗址。石、陶、瓷、漆、铜、银文物一大批,出土的“唐故倪府君墓志铭并序”文字录有“吴城南十八里”“官浦”等地名。其实早年还有晋虎头将军顾恺之墓的记录,还有施家坟、阁老坟、顾家坟、吴家坟都是名门望族所建。尹山是风水宝地由来已久。
桥梁是人类过河最常见的建筑,既然尹山成了人口众多的村落,在村头建座桥,联络河东河西的人类活动,比起惧怕狂风暴雨的渡口,造桥这样的丰功伟绩,没有人会不支持。尹山桥初建的确切年限尚未考证,有说是明代,但有说唐代或宋代。前面说的陆游,字务观,号放翁,(1125—1210),浙江绍兴人、旧称越州山阴,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史学家,既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也有“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婉约。公元1169年,南宋乾道六年五六月间,陆游被朝廷任命为夔州通判,负责域内教育之事,并监管内劝农事。被贬谪闲赋四年之久的陆游一直身体不好,不适宜长途跋涉,调养了半年之久才雇船从今属浙江绍兴的家乡出发,到达杭州略作停顿后,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计划到长江三峡之后再逆流前往四川。
船上生活挺休闲,陆游开始撰写长篇游记《入蜀记》,“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历时160天,经过浙、苏、皖、赣、鄂、渝六个省市,日常的旅行生活、民风民俗、自然景观、诗文掌故都入了他的法眼,还评古论今,遥寄感慨。是年六月九日,陆游雇佣的船途经吴江县城,与友人小酌后继续行驶,当夜停泊在尹山桥,游记中有“宿尹桥,登桥观月”,想那夜陆游小酒后微酣,船上闷热,上岸吹吹风,登桥赏月不失为雅兴。尹山桥一直没有确切的建桥时代,陆游的寥寥几字证明了桥至少于南宋时代已经形成。民国《吴县志》对尹山桥的描述是“明天顺六年(1462年)知府林鹗重建……清道光年间重修……同治九年(1870年)里人重修。”志书录有明钱溥的《重建尹山桥纪略》,尹山桥:“长凡二十二丈三尺,高四丈二尺,而广视其高三分之一,以石计四千五百五十,以工计四千九百有奇,坚致宏壮……”。后来的方志对尹山桥和吴门桥都有记录,尹山桥拱高14米,吴门桥8.95米。吴门桥是北宋初建清代重建的古桥,如果没有它,“水陆盘门”会严重失分。
因为大运河,隋炀帝丢了江山,丢了性命。后来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杨花谢了李花开”,这项伟大工程成就了大唐的盛世,唐朝为大运河做的配套工程也都是传世之作。唐宪宗年间,王仲舒任苏州刺史时,太湖水东出入海,风急浪高不利舟楫,湖水涨落,致使大片洼地积水过深荒废,王刺史主持修建在运河与太湖之间的长堤,从平望到苏州全长数十里,大运河和澹台湖口也是水利治理之要,王刺史捐出自己珍贵的玉带,兴建了宝带桥。宝带桥是我国的名桥,是古代桥工智慧和匠心的结晶,扁平厚实的桥面,有利于纤夫负重前行。53个连缀的桥孔设计,适合大小船舶通行。到了汛期,水位暴涨时,又能保证太湖水顺畅入海,这便是此处只能建桥不能筑堤的缘故。宝带桥经历代修建翻造留下了现在的模样。王仲舒是真实的奠基人。若干年后往南数里,横跨大运河的尹山桥身上,便看见了宝带桥的匠心。
苏州尹山湖美术馆
四
尹山位于苏州城南大门,水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尹山兴于此也败于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从杭州或湖州、吴江往来苏州,大运河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水路,陆路则是依傍大运河的塘路。尹山桥地理位置险要,尹山桥一带成为驻军点、军事要塞。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战火常常在尹山桥一带燃起。南宋初年,宋高宗南逃临安,金兵一路追杀,之后金兵在北归途中又进犯苏州。南宋官员郭仲威派兵据守的地点就在尹山,大战数日,南宋官兵还是被金兵战败,尹山一带一片狼藉。元朝末年,反抗外族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割据苏州一带十余年的张士诚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不愿意兴师征伐,成了被动挨打的主。域内百姓因此得以休养生息,张士诚自是深得民心。
另一路义军领袖朱元璋有的是战略眼光,不甘于三分天下,几场战役后,劲敌陈友谅部被消灭殆尽,更加强了江山一统的步伐。公元1366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统兵二十万开启了消灭张士诚的讨伐之役。深思熟虑的朱元璋命令二将先攻下湖州,然后引兵进攻苏州,一鼓作气消灭孤城中的张士诚。苦心经营多年的张王也不甘心失败,派兵前往尹山桥一带迎战,尹山桥是苏州城外围阵地,十分重要,倘若失守,苏州城就成了劲敌可以直接进攻的目标。张士诚派出精锐部队迎战,在尹山桥一带进行激战。朱元璋的将领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有胆敢后退者当场击杀,将官手持大戟站在阵后,士兵只许进不许退,张士诚的军队抵挡不住了,败退之际,大运河及周边湖泊,方圆数十里的千余艘战船和大量物资被焚烧,烈焰遮天蔽日,躲在苏州城里的张士诚胆战心惊,失去了尹山这个前沿阵地,自知江南一隅再难自保。康茂才比吕布威武,接着又和苏州城南鲇鱼口战败张士诚的另一路军队的徐达等将领,围攻苏州城。苏州城虽然兵多粮足,也经不起长期围困,10个月后,城池被破,一代枭雄张士诚被俘虏后自杀身亡。
元朝末年的战乱,尹山成了殃及的池鱼,崇福寺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荒废数十年后,才有了永隆法师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间重建崇福寺的壮举,永隆法师带领众人赴浙江衢州采购木材,历经千难万险,最后依靠大运河将木排运抵崇福寺的来木池中。
清兵入关后,战火下的尹山镇,大批居民、商贾逃离,以致繁华集镇人烟稀少,萧条荒凉。毁灭容易,重振艰难,到了康熙年间,尹山才慢慢地恢复元气。清乾隆四年(1739年),出于保护地方安全的考量,朝廷在尹山桥添建了一批营房,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添建炮台五座,扼守运河航道,为皇帝南巡浩浩荡荡的船队增加了安全保障。
尹山古时候也称为大寺山,是一座形若覆笠的土山,史料记载高度也就15米左右,但曾经在尹山玩耍过的少年儿童,而今已是中老年人的亲历者都说不至这个高度,只可惜彼时技术落后,没有影像资料佐证。历史记载,山坡上种植有松树数百棵,山顶上有座供人栖息的方形石亭,后山离地2米的地方有一个面北的青石堆叠洞。山上还曾有澹台书院、练氏义塾,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尹山集市周边富家子弟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史料记载“旧在尹山巅,祀先贤澹台灭明,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遂以和靖先生祔祀。明朝洪武年间,练埙练箎兄弟设义塾于其中,改名为澹台书院。夷土治林作堂三楹间以为讲习之所旁为四室以供寝处庖湢,延儒士高平范焕为师,俾里中子弟就学焉”。
历经沧桑的尹山,到了民国时期还拥有尹山街、东街、寺前街三条街道,建筑、人口都有一定规模,尹山又有了镇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域有了调整,尹山划入戈湾乡后,便没有了中心镇的地位。1957年戈湾乡又并入郭巷乡,自此尹山村就成了郭巷乡的下属村。因为历史上的辉煌,几十年间,尹山的知名度一直大于郭巷。
时间进入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隶属于吴县的郭巷乡革委会,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在尹山大队办了一个乡办性质的企业,农民眼里初见的乡办企业就是就业的好去处,乡办企业招工会在年轻人中引起骚动,虽然还是农村户口,但能暂时扔了铁鎝柄,拿补贴,身份地位也提高了。这个郭巷乡砖瓦厂,专门生产建造房屋用的红砖,把乡办砖瓦厂建在土山附近,可以就地取土,临近的大运河是交通要道,大大提高了效率。几年时间里一直机声隆隆,人声鼎沸,50米高的大烟囱一年到头白烟缭绕,大寺山在人工或机械的扒拉下一天天变小。到1976年土山已经被挖得不复存在,从此在历史上颇有声誉的尹山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了。回到当年的语境,为了发展经济,掘掉一座土山有什么错呢?
唐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自古是水网密布地区,江南鱼米之乡,自然河多桥多,尹山成了集市后,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尹山桥成了历经数朝的风景。比起相邻不远的觅渡桥、吴门桥,尹山桥最为宏伟壮观。时间慢慢进入历史新纪元,从觅渡桥一路向南,先入眼帘的是静卧澹台湖口的宝带桥,这五十三孔长桥名不虚传。再往南就能看见一座雄伟的石拱桥,千年前的古桥设计者,局限于时代背景,无法预见后来的社会发展航运现状。1979年春夏,由江苏省财政厅拨款3亿元的苏杭大运河拓宽疏浚工程全线开工。运输业的发展,催生出吨位越来越大的货运驳船,取代了小吨位组成的长长船队。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水上交通愈发忙碌,拓宽疏浚苏州大运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出觅渡桥后,宽阔的大运河在尹山桥处成了瓶颈,桥下水流湍急,跨度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航行安全隐患重重,彼时文物保护的法规还不健全,尹山桥又没被列入文保单位,相关部门出于便捷性考虑,开始了拆桥施工,桥栏杆、垂带石首先被拆除,桥拱内拆桥的木支架也搭了起来。文管部门出于自己的使命向政府递交了“紧急报告”,拆除工程暂停了。一批不辱使命的文管人员一心想保住这座拱桥,颇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改道保桥方案。保护尹山桥虽然对苏州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疏浚拓宽大运河事关江苏经济的发展,事关航道安全畅通,不能因为一座古桥延误工程。只是改道工程费资巨大,还需要挖掉数千亩粮田,尚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谁愿意承担起这项责任呢?
1981年,经过三年的“是拆除还是保护”的拉锯,尹山桥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11月份拆桥工程正式实施,经历了三年的风吹雨打,早先安装在桥洞的木质脚手架已有朽烂,拆卸拱圈时因为支架塌落,二位现场指挥坠入河水,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事故归事故,工程不能停。不甘失去拱桥的文管人员,将四千五百多块桥石逐一编号后,运往宝带桥北堍堆放,希望以后能移地重建,让古尹山桥再现当年风采。可叹岁月这把杀猪刀,把这一大堆大小不一的石头杀了个片甲不留。没几年,有的成了别座桥梁的修补材料,有的成了农民建房的石基,有的被古玩收购者私藏。好在有不朽的文字记录下了南北桥面的对联,以示后人“远道望松陵,一桁山光分旭彩;回波通笠泽,连樯云影压春潮”“明镜翦双流,十里津梁萦宝带;长虹规半月,万家烟树溯金阊”,此为古尹山桥之精妙概括。
五
世事沧桑,大运河畔的哀愁和喜乐给后人留下深深长叹。失去贯通的无法挽回,回到现实,尹山终究还是京杭大运河的受益者,最幸运的是与大运河相关的文脉从来没有中断,自从二千多年前澹台灭明不远万里来到吴地传经布道,澹台子祠历经坎坷,在大运河畔兜兜转转,最终建在了不远处的郭巷集镇上,儒学理学代代相传,尊师重教好学之风生生不息,元代诗人袁易、明代进士袁洪愈,当代诗人袁水拍,都与这方土地有缘由。值得称奇的是,经不完全统计,在这座常年只有三万左右人口的农业小镇,近几十年间诞生的博士已有二十多位。
2016年6月,千年古刹崇福寺移地重建,如今已是殿宇巍巍,梵音缭绕,重现鼎盛景象。以尹山命名的尹山湖本是一片国营农场,经过精心规划设计,一座全新的城市景湖泊成为姑苏城外的又一亮点,同时也是郭巷街道的标志。社区原地兴建的居民楼宽敞明亮,为百姓安居乐业构建了基础。尹山在国泰民安的背景下,正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向新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