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风拂面,我踏上归途,回到了久违的湖北老家。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有幸被一位挚友邀请,观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那深沉的韵味,如同老酒般醉人,令我不得不将这份感动化为文字,流淌于笔尖之下。
黄梅戏,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的湖北省黄梅县。那里,采茶调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流淌至邻近的安徽省怀宁县,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交融,以安庆方言吟唱,逐渐孕育出了新的戏曲生命——黄梅戏。它最初被称为怀腔或怀调,是黄梅戏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吸纳了青阳腔与徽调的精华,开始演绎更为丰富的“本戏”。以安庆为舞台,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黄梅戏已然成为安徽乃至全国闻名的剧种。
关于我的身份,时而自称为湖北人,时而又自诩为江西人,这其中自有其渊源。我的祖辈居住在长江中的一片沙洲,这片土地曾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化县,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发生地。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修筑江堤,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孔祥熙又将德化县划归湖北,并入黄梅县。因此,尽管我们的血脉源自江西,如今却成为了湖北黄梅的一部分。
我在黄梅长大,见证了这个位于三省交界之地的小县城,虽不以繁华著称,却因黄梅戏而闻名遐迩。黄梅戏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更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无数赞誉。提及黄梅戏,人们总会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以及上世纪那些光芒四射的明星主角——严凤英和王少舫。
然而,有人或许会疑惑,既然黄梅戏在安徽如此兴盛,为何我却坚称其起源于湖北呢?事实上,黄梅戏的确诞生于湖北黄梅这片沃土,它是真正的民间艺术瑰宝。黄梅县与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紧密相连,黄梅戏在这里生根发芽,最初只是流浪艺人们沿街乞讨时所唱的小曲,后来才传播至安徽。严凤英在成为艺术大师之前,也曾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我还记得,在我幼年时期,每当乞讨者带着黄梅小调来到家门口,母亲总会急忙施舍一些食物,催促他们前往下一家,以便能获得更多的帮助。这份慈悲之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始终坚信,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应该伸出援手,因为沦落到乞讨境地的人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尊严。(感谢党的领导,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告别了过去随处可见的乞讨现象。)
黄梅戏,这一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在黄梅当地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黄梅戏,对其中的“平词”“花腔”了如指掌。每逢演出,总能吸引众多观众,台上演员倾情演绎,台下观众亦随之摇曳生姿,共同沉浸在这份独特的艺术氛围中。黄梅戏以其抒情的特质、丰富的韵味、纯朴清新的唱腔以及细腻动人的表演而著称,它的明快抒情风格极具感染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黄梅戏的表演融合了歌唱与舞蹈,真实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以其崇尚情感体验的特点,展现了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貌。诸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剧目,更是成为了黄梅戏的代表作。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在每一次的演出中,观众们不仅仅是在欣赏剧情,更是在享受黄梅调所带来的那份独特的氛围。对于许多人来说,黄梅戏的旋律悦耳动听,而对于黄梅人而言,黄梅戏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文化象征。这种对黄梅戏的热爱和理解,是其他地方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安徽人,他们对黄梅戏的感情也无法与黄梅人相提并论。黄梅戏已经渗透进了黄梅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在这片土地上,黄梅戏才能得到最纯粹的发扬和传承。
如今,亲眼目睹了家乡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我感到无比振奋和自豪。黄梅正乘着时代的列车疾驰前行,我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土地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张国良,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江苏省党代表,江苏省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执委。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轻纺工业专家、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会长。江苏省重大典型,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全国纺织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功勋人物、全国纺织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江苏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和荣誉。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重点培养对象。曾任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往事如痕》、《青竹梦远》散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