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的西善桥农贸市场
2023-08-28 20: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曲思泽  
1
听新闻

  由河西大街沿南河往南,直至秦淮新河,是一条充满惊喜的滨河绿道。事实上,沿南河往北也景致连连,但越走越近主城区,多了些高楼大厦,少了点生活气息。五个月前,我被春的海棠花吸引,沿南河西岸一路往南跑,大概七公里多,撞见了真正的“西善桥”,闯进了“在外瞧不见,入内看不够”的世外桃源般的西善桥农贸市场。用“震撼”形容第一眼并不为过,童年记忆瞬间蹦出,惊喜到呢喃:怎么还有这样的地方!毫无疑问,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偌大南京当下难得一见的地方。某刻,竟埋怨起曾在西善桥街道任职的建功同学,如此好地方咋没推荐给我。这几个月,每逢双休日就心心念念,前后又去了好几次,总也逛不够。

  南河不宽,分分钟就能走过横跨东西的小桥,白灰栏杆缀着古朴。下桥右拐西善桥街中段,百十米后再接新河街,高大法桐遮掩下的旧平房和二层砖木小楼很醒目,显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遗存,城市化高速推进了二三十年,这条老街市的倔强抑或残喘颇为悲壮,但对城市的“味觉层次”意义重大,肯定是“重料”。一个多样的、包容的、博爱的、人性的南京必备的气度,就是如何对待这些脆弱稀缺的城市固有元素,犹如周至的金丝猴、卧龙的大熊猫,需要下功夫保护的。

  逛西善桥农贸市场大致有两个方向,从秦淮新河边往北进室内再逛室外,或从西善桥街往南逛室外再进室内。室内市场并不惊艳,无论经营面积、摊位设置、购物环境都不及主城同类。但,室外总长约500米的露天农贸市场绝对是霸主级别的。十来米宽的街道两边密密麻麻的屋檐,下面密密麻麻的摊位,蹲坐着密密麻麻的小贩,有些看起来很不专业,都是上了岁数的自产自销的本地人,浓重的雨花口音。密密麻麻的人群,有时得侧身才能挤过去。密密麻麻的吆喝,盖过了法桐树梢知了的嘶叫。我想起媳妇儿老家吉林市泰山路的早市,也极好,但规模不如这个;又想起儿时放学走的五龙桥连着后标营路的自由市场,热闹程度也不及这个。这里更像初一、十五的农村大集庙会,可位置偏偏又是南京城区,而且天天都熙来攘往。

  窃以为,让人惊喜的农贸市场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够大。如果逐个摊位看过去,至少具备个把小时的“溜达”半径,毕竟生活的半数体验都发生在这里,没有足够时间的积累,很难达到体验的深刻;二是够全。天南海北的特产、吃喝拉撒的用品都能找到,形形色色的人、稀奇古怪的事都能遇到。特别是应季的农副产品必须及时、新鲜、丰富,在这里能直接感知四季变化,知道该吃什么,吃什么最好;三是够土。“露天”场地必须有,哪怕晴天一头汗、雨天一身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间,只要空气流通总是干净的。“自由”经营必须有,一个篮子就能拎走的小菜摊,几条茄子、丝瓜,几把小葱、韭菜,一小堆青椒、西红柿,全都“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自种吃不完、摆摊挣点钱的,买卖之间没太多讨价还价,因为彼此都不太好意思,也许这就是人性本真的慈悲良知。“粗狂”氛围也必须有,成堆的、成捆的、成摞的、成筐的、成桶的,一定有别于超市的码放整齐、精耕细作。

  西善桥农贸市场几乎满足了我的一切惊喜条件。周六赶个早市,悠闲吃顿早餐,慢慢挤挤看看,摸摸这问问那,不知不觉走了两三公里,逛了一两个钟头。农副产品丰富、新鲜,我包圆了四斤多嫩姜,才二十多块钱,回家泡糖醋能吃很久,感觉占了大便宜;日用品琳琅满目,档次不高却很实用,个别老物件难得一见。副食品冲击味蕾,码齐的香肠、挂炉的烤鸭、贴边的烧饼、垒起的糍粑,现场加工制作更是热闹好看。有些东西在主城菜市场不得见,比如春季的菜苗,青椒苗、茄子苗、苦瓜苗,买几株种在花盆里很好玩。与业余小贩拉拉家常更有意思,这些晒得黝黑的大爷大妈,与专业商贩不同,自家种的菜换点钱,鲜有销售话术、买卖技巧,最好用现金结账,移动支付多数不会,即使扫码也不是本人账户。成堆、捆、摞、筐、桶的随处可见,甚至一地鸡毛鱼鳞、烂瓜菜叶,却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我乃一俗人,总觉得古人推崇的“隐”很矫情,如果单纯追求精神层面的自在,大可不必强调抗争与无奈。事实上,享受生活的快乐有时并不容易,但真心去农贸市场买买菜,回家认真做做饭,生活的快乐其实也很简单。我喜欢西善桥农贸市场,因为它隐藏在城市里不显山不露水,却真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能量和乐趣素材,让每位接触的人心生欢喜,渴望再见,这也许才是真正的隐士之风、大隐之意,引物喻人,人亦如此。

标签:农贸市场;新河;南河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