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风出农家
2022-05-07 20:5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袁振国  
1
听新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个人的幸福港湾。作为人之社会化的初级场所,家庭同时传承文化礼仪、磨砺个人品德、熏陶家国情怀,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不仅是家庭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正如《周易》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良好家风的形成,有着言传身教的特点。这其中,父母往往起到主导与示范作用。

  《里下河的女儿》这本书,以编著者大生的母亲为原形,以散文体裁,回忆、记叙、抒写一位农村妇女,在贫困年代以柔韧之躯撑起一个家的故事。通过编著者本人、众多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之笔,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呈现了冯氏家门这一乡村家族所具有的“勤劳发家、勤俭持家,忍让包容、坚韧不息,苦中有乐、乐观生活,热心待人、为人着想”的家风,体现了传统价值在新时代的相融性与统一性,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变化。较之于一般的家教家风读物以说理为主,本书由一个个鲜活故事组成,具体、真实、形象、可感、可亲。编著者大生用真挚的感情、敏锐的洞察、细腻的描写,将母亲为人处世的经历、情感与智慧梳理凝练到心头笔尖,展现了母亲的孝道可歌、爱心无价。同时通过其他作者的一篇篇文章,也看到了儿孙晚辈们的孝心无价、爱心可嘉。编著者与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共同抒发对“母亲”“奶奶”“太太”“姑妈”“大妈”的怀念之情,挖掘其情感与精神世界,组织写作其本身对晚辈就具有很好的示范与教育意义,也是家风从无意识的孕育形成到有意识的构建过程。通篇蕴含了儿子对母亲无比的热爱和思念,多维立体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满大格局、大智慧与大爱的农村妇女形象,体现了深厚的社会学涵养和文学素养。小中见大,细致感人,普适价值和教育意义十分突出。文笔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乡土气息和直击人性柔软之处的感染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势低洼,状如锅底,水网密布,在农业社会往往靠天收成。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正如编著者所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交通虽然发展了,但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却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变故。他的母亲几经摔打而不倒,其身上集中体现了水乡女性特有的意志和韧性。在这个意义上,编著者的母亲具有典型意义,代表了里下河地区千千万万个家庭主妇。她一生所追求和付出的,正是无数家庭努力改变贫困面貌、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这一朴素愿望的体现,由此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义务感与奉献精神,形成了超越普通人的“能干”品质,使我们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信不疑。

  勤劳善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差不多是母爱的标签。而在《里下河的女儿》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母亲,感受到不一样的母爱。粗粗翻读一遍,许多段落让人过目难忘。相对于通常家庭主妇而言,编著者的母亲扛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在家风形成上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呈现出更多不一样和难能可贵之处。其一,承担了家庭主角,对生病体弱的丈夫服侍周到,即使前一天被打了次日仍然把早茶端到丈夫床头,长期坚持,让丈夫的身体逐渐向好,这在农村媳妇中少见。其二,胸怀大局有远见,集中体现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决支持编著者复读考大学,最终成就了小儿子、成就了大家庭,这在当时农民家庭中少有。其三,勤劳发家有办法,动脑筋想法子多种经营,磨豆腐,踏缝纫,种蘑菇,栽甘蔗,做皮蛋,腌咸蛋,收色蛋,制砖坯,搓草绳,卖熏烧,贩茶叶,开商店……闯过上海,跑过武汉,在江都县小纪区的太平村创造了许多“全村第一”,令人称奇的是,虽是文盲却把裁缝手艺学到,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做缝纫,一举摆脱家庭贫困面貌,这在农村妇女中不多见。其四,面对困难不退缩,家庭屡遭打击而不倒,把痛苦留在黑夜,把微笑带给他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在农民中非常珍贵。其五,既善良又无私,为他人着想,热心帮助乡邻,不贪小便宜,把供销社一年轻职工错发多给的九条烟急匆匆退回,这在农村妇女的思想与行为中尤为难得。其六,心中始终装着大家庭,教导侄媳妇用做裈头的办法化解妯娌矛盾,为三儿子留后续香火扑通跪地求媳妇,不远数百里数次远赴南通、南京探监看望鼓励孙女,为大家庭的平安幸福求神拜佛每天早晚一个多小时,这种包容与境界在农村女性中屈指可数。这样的事例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去体会了。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说:“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这本书里“母亲”的名字,有三个叫法:筛喜、龚云英、冯奶奶,恰好对应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从儿时小名筛喜,到青壮年龚云英再到冯奶奶,她每一步都选择坚强,同时又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博大胸怀。她在上海打工时,迫于家庭生计,经亲戚牵线与劝导,打算将编著者大生送给人家抚养,就在怀抱着交接的那一刻,思想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一方面家里是个缺粮户,面临着养不活的处境,另一方面虽然收养人家条件好又没有子女,能够把儿子养育好,但做母亲的舍不得骨肉分离。面临着两难选择时,伟大的母性战胜了一切困难,其情形好比戏剧冲突!网上流行一个说法:“贤妻良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从“这一位”母亲的身上,得到了印证。网上还有一个有关“文化”的定义,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大生的母亲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只能记住家人的手机号码。不过,对照这个定义,可以说,她比今天的文化人更文化,更纯粹。不仅如此,老人家有主张、有见识,有担当,有胸襟,有格局,有信仰。在孙辈们的叙述中,还可以发现她是一位更加可敬的长辈,一位慈祥而风趣的祖母。

  一个人是一本书,一个家庭则是一本大书。这本大书的主题,多与母爱相关。母爱伟大。古往今来,母亲总是人们讴歌、称颂的对象。但是,用一本书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一位母亲的故事,全家总动员回忆、追思他(她)们心中的母亲、祖母、老祖母、姑母、伯母的一生,并不多见。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书”。《里下河的女儿》另一个看点是,母子情深。大生是一位内敛的人,不善言辞,而他在讲述母亲的故事时,声声情,字字泪。每到母亲的忌日,他都要写上一段纪念文字,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一笔一画地写,直到三更灯火五更鸡叫。这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子以心血来书写的感人行动。作者告诉我,他写这本书的最初缘由是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与不舍。自己没有更细心周到照顾好、保护好老母,使她不该在身体还好的情况下突然离世,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与孝道,是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痛点与悔恨之处。他后悔,母亲那么细心尽力把儿女养大,儿女为何不能悉心照料把老母守护好?“养小不养老”,对年迈的父母关心重视不够、体贴照顾不周,这也许是一个社会之问、时代之问!他想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会,给做儿女的以经验教训与启示。

  当然,《里下河的女儿》面世的意义还在于,它给我们处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乃至邻里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质朴无华的文字,不加修饰的表达,都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锦囊。无疑,这是当下更接地气、更有特色的家教家风读物。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无论是传统的耕读为本、诗书传家,还是倡导的孝亲、明理、忠厚、勤俭等,都像一根根牢固的纽带,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今,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需要重视家庭建设,更加需要构筑人们精神家园,更加需要以淳朴的家风促进形成纯正的世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母亲与长辈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母亲的故事,往往都是家庭内外口口相传。口传不过三代,一旦形成文字,印刷成书,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受益者众。相信每一位正在翻读这本《里下河的女儿》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你的父母,你可能已掏出手机拨起老家的号码,你也许有了写写父亲母亲的冲动……

  (袁振国,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标签:母亲;家风;里下河
责编:张雅倩